車禍癱瘓少女呈現奇蹟母悉心照顧下 懂發短訊識說話

車禍癱瘓少女呈現奇蹟
母悉心照顧下 懂發短訊識說話

【記者林潔華報道】一場車禍,十多歲的小妮子逃出了鬼門關,避不了全身癱瘓的厄運。媽媽日以繼夜照顧她、不辭勞苦學習伸展運動幫女兒拉筋,防止肌肉及筋腱萎縮。媽媽的苦心終換來女兒的奇蹟,在意外後約半年回復認知能力,用右手手指發短訊給媽媽和妹妹,更計劃短期內回家休養。
去年初不幸遇上交通意外,年僅十多歲的阿儀(化名)腦部嚴重創傷,失去認知能力、不能進食、不能說話、全身癱瘓,身上唯一能活動的只有右手手指。由於情況嚴重,當時社工已安排阿儀申請入住療養院,恐怕餘生只能在療養院度過。

家人安排她回家休養

但屯門醫院康復中心為照顧者提供訓練,中心的醫生、物理治療師和護士等,因應病人的病情,把由餵食、為病人轉身至做伸展運動等技巧,傳授予病人的家人,讓他們可於探病時間進行額外的治療。
新界西醫院聯網康復總監鄒兆麟指出,無論再先進的儀器、再細心的醫護人員也比不起至親的家人,正如阿儀的例子,其母親幾乎每天到醫院照顧女兒,學習用喉管餵食,做伸展運動跟女兒練習,減慢女兒身體萎縮情況。她的辛勞並沒有白費,阿儀在意外後約半年,用僅有活動能力的右手手指發短訊給媽媽和妹妹,更在農曆年期間回家度假,和家人團聚。
阿儀近月更逐漸恢復說話能力,能輕輕說出簡單句子,如「我想食嘢」等。情況漸趨理想,家人正計劃安排她回家休養,未來只需定期到醫院覆診。鄒兆麟說,病人在出院回家前,康復中心職員會「上門服務」,視察病人家居環境能否配合,並再「培訓」家人在家中照顧病人。

為癱瘓病人訂做療法

【本報訊】屯門醫院康復中心為創傷、中風及心臟病等患者度身訂做療法,並提倡以家人為本的復康概念,引入該項服務新界西醫院聯網康復總監鄒兆麟,獲傑出員工獎。他指出,中心由03年以來已為有超過2,000名家人學習照顧技巧,病人住院日數由30日減至21日。

打機刺激手腳活動

鄒兆麟在2003年於博愛醫院引入復康服務,4年後搬至屯門醫院康復大樓。中心提供復康設施如特製輪椅,供癱瘓病人躺着坐,令病人「唔使擘大眼只係見到天花板」,並可在特製輪椅上接受不同治療,如用電腦玩虛擬運動遊戲,刺激病人手腳活動能力。
由於半數病人會出現抑鬱症狀,心理治療同樣重要,例如把電視遙控器交予病人,讓他們自由選台,「等佢知道可以回復意外前嘅生活,睇電視仲可以令佢唔會同社會分離,加強信心」。至於照顧者的訓練,他表示,家人每天花不超過半小時便能學會不同的伸展運動,包括一些腳部拉筋運動,將木板放在病人腳底以抬起雙腳,防止病人筋絡萎縮。未來計劃與非牟利機構合作,購置復康儀器租借給病人在家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