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投資預計高達4286億港元的上海世博,後晚舉行開幕儀式,周六就正式登場了。這個歷史上最豪華也可能是最炫目的世界博覽會,會留給世人甚麼印象呢?北京學者司馬瀚說:中國要藉世博這個平台,「告訴全世界:『我們強大了!』」
中國真的強大了嗎?去年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表示,中國目前人均GDP在世界處於第105位。由於人多,故經濟總量也大。然而,人均GDP排在中國之前的104個國家,恐怕都沒辦法舉辦這樣規模的世博會。因此,上海世博告訴世人的,不是「中國強大了」,而是中國的政治體制,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這也許就是世博要向世界宣示的價值觀。這個價值觀,在兩年前的北京奧運已展示過,奧運的豪華規模也是人均GDP排名在中國之前的104個國家想都不敢想的。
但這價值觀不僅不能夠「普世」,而且恐怕正相反,是普世學不來不想學也不敢學的。「集中力量辦大事」背後的邏輯包括把大多數貧困人口的應得收入壓縮並集中了,應得的福利集中了,應繳的稅收多繳了,把許多貧困人家的住房硬生生拆了,這樣才把力量集中了起來。新近一位大陸攝影師杜斌,在台灣出版了一本書,書名是《上海,骷髏地》,以大量照片和文字,講述上海所發生的「這個星球上最浩大、最殘忍、最邪惡的拆遷」故事,「掌權者以城市改造之名,官商勾結,聯手鏟除了他們合法的棲身之所」。正是這強遷過程,造就了世博的輝煌。
這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不僅普世不會接受,而且即使在中國官方控制之下,也有媒體發出了異議之聲。上周五《南方都市報》就藉國際奧委會名譽主席薩馬蘭奇之死,轉載了一篇文章,文章說,「薩馬蘭奇一生最大遺憾是:雖讓中國申辦了奧運會,成為世界排名第一的金牌大國,卻沒有讓中國成為那怕前五的體育強國,薩馬蘭奇讓中國運動員堆金如山,讓中國官僚喜笑顏開,但他沒有讓中國人民有能力長期從事體育運動,懂得獨立的體育精神,以至今日中國體育設施人均佔有率還在世界五十名開外,體育人口佔有率在八十名開外。」
舉辦北京奧運會並沒有導致體育設施在中國更多,運動更普及。京奧用舉國體制包養起來的運動員固然獲得最多金牌,但運動員隱瞞年齡參賽不僅損害了奧運會公平競爭精神,更在運動員的小心靈裏埋下造假的毒素。世界文明國家不會羨慕甚至很快忘記了中國是一個金牌大國。獲金牌極少的國家,比如加拿大,卻是人民日常生活的運動大國,論國民體育素質,運動設施齊備,都遠在中國之上。公平競爭只能是公平社會的一部份,這是最重要的奧運精神之一。而中國的奧運,則是金牌大國建立在不公平的特權社會之上。
世博的起源,是一個展示工業、技術新猷的較大規模的展覽會,隨着工業時代被資訊時代所取代,世博也漸漸沒落了。許多國家都不想花錢主辦世博,甚至不想參加在別國舉行的世博會。倘若舉辦,也必有與時代相適應或前瞻性的主題。從1933年芝加哥世博以來,歷屆的主題都同人類、人性、自然、和平、自由、文化、創新、反污染、持續發展等有關。上海世博提出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是與世界趨勢相反的意念。西方文明國家早已停止了城市的擴張,「生活更美好」不是在城市,而是在郊區和鄉村。而中國,因為犧牲農村而集中發展城市的經濟政策,富在城市,大款在城市,於是才有「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與此對應的副主題,應是:「農村,生活更貧困」了。
普世價值的世博精神,是人與自然的和協,是自由創新精神。而上海世博的價值則是「集中力量辦大事」和「美好的生活在非自然的城市」。內地媒體連議論和批評世博都不允許,還會有歷來世博所標榜的自由創新精神嗎?
上海世博,也同北京奧運一樣,是扭曲人與自然關係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面子工程。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