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之所以投資高達4,000多億元,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大規模興建軌道交通,自2005年至今新建10條地鐵、輕鐵;二是園區選址於市區,搬遷、建設費用自然昂貴得多。如此大手筆、如此財大氣粗,被稱為城市發展的「盛會模式」,其實質仍是領導人的政績工程,內地各大城市爭相效仿,但市民並不受落。
與中央討價還價籌碼增
2002年12月3日,國際展覽局在摩納哥投票決定由上海舉辦2010年世博會。三年後,在中央支持下,上海世博工程陸續上馬,其中,新建的城市軌道交通線路達到10條,在世博開幕前夕投入營運的線路總長達412公里,剛超越倫敦的408公里,居全球城市之冠,再給當局創下世界第一的滿足感。
上海高官感嘆:「國家一下子能批給上海10條地鐵指標的特例恐怕將不會再有了。」其實,世博不只成了上海向中央爭取基建項目的重要籌碼,也成了當局壓服市民、徵用大片市區黃金土地的手段。上海選擇位於市中心的南浦大橋兩岸作為世博園區,在世博150年歷史上是首次,目的正是要以世博的名義改造舊城區。世博工程不可能押後,當局在拆遷時就有藉口採取更強硬手段,因此造成了一批到聯合國上訪的世博難民。
這種借國際活動的名義,增強與中央及市民討價還價的籌碼,集中資源進行舊城改造、市政建設的「盛會模式」,無疑是官員興建政績工程、面子工程的理想模式,因此成為內地城市爭相申辦國際活動的誘因。但每次盛會夾雜的盛會恐懼症所引發的擾民行為、拆遷過程中侵犯人權的行為,令民眾深惡痛絕。
上海世博尚未開幕,廣東已迫不及待地提出再次申辦世博,官員當然是看到其中的甜頭,但廣州市民看到的是沒完沒了的煩擾:「可別再申辦了,受苦的都是老百姓啊。」「如此頻繁的擾民運動跟過去的政治運動有甚麼差別?」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