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器官也會鬧情緒,中文大學調查發現逾九成無長期病患的港人,在受訪前一個月內至少受一項小毛病困擾,最常見是疲勞、睡眠問題及關節痛。身體症狀越多,患情緒病風險越高。調查推算本港有31.5萬人同時受三種或以上身體症狀困擾,他們患上情緒病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4.3倍,是情緒病極高危一族。 記者:盧文烈
中大香港健康情緒中心委託中大亞太研究所,去年9月訪問3,014名15至65歲港人,當中77%沒有長期病患,調查主要針對分析這群人士。研究人員詢問他們對15種症狀的感受(見表),結果顯示,約91%無長期病患的受訪者,在受訪前一個月內至少受一項身體症狀困擾,最普遍為疲勞或缺乏動力、睡眠問題及手腳關節痛。年輕人受身體症狀困擾的程度較中老年人高;女性也普遍較男性多出現身體不適。
調查顯示,7.7%被訪者同時有三項或以上「好困擾」的身體症狀,是情緒病極高危一族。研究人員再向其中149名被訪者進行深入面談,發現受三項或以上身體症狀困擾的被訪者中,83%有情緒病,他們患情緒病的風險比一般人高4.3倍。
病重時「行路都冇力」
香港健康情緒中心主管李誠說,不少人即使沒有長期病患,身體也經常感到不適,但他們一般只將注意力集中在症狀上,忽略症狀背後的情緒問題,故建議受多種身體症狀困擾人士,若經多次醫學檢查也未能確定病因,可向情緒健康專業人士求助。
資深廣播人曾智華在咪前談笑風生,但原來早在92年已受驚恐症困擾,經常頭暈怕凍,他曾向中西醫求助,但未能找出病因,「只係話我高血壓同高膽固醇」,情況最嚴重時「行路都冇力」,覺得自己是廢人,一度想過自殺,到00年他從雜誌報道中得知驚恐症這個名稱,走出正確治療第一步,病情才受控。
逾50歲的吳女士二十多年前第一名兒子出世後,開始神經緊張,經常失眠,她形容自己最差時「由頭到腳冇忽好」,「頭又痛,眼又矇」,她花了二十多萬元看不同專科醫生,但病情依舊,直至十年前經精神科醫生確定患抑鬱及驚恐症後,病情開始好轉。她說情緒病令她一度放棄管理層工作,想過自殺,「但家黑白世界變番彩色。」
15項可能與情緒病有關的症狀
1.胃痛或肚痛
2.背痛
3.手臂、腳、膝頭或手腕等關節痛
4.頭痛
5.胸口痛
6.頭暈
7.短時間暈倒
8.感覺心跳很快
9.氣促
10.便秘、肚屙或大便稀爛
11.反胃、胃脹或消化不良
12.疲勞或缺乏動力
13.睡眠問題,例如難以入睡及早醒等
14.性行為時感覺痛或有關問題
15.經痛或其他月經問題
在「沒有困擾」、「少少困擾」及「好困擾」三項中選擇最適合形容自己一項,若在其中三項或以上選答「好困擾」,便是情緒病高危一族,應向專業人士求助
資料來源:中大香港健康情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