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港股表現可謂非常令人失望,自從在4月初創下22200點的近三個多月高位後,便輾轉回落。本周四是期指結算,好友與淡友的爭持將會十分激烈,對後市亦非常有啟發性。由去年9月開始,恒指月內走勢都呈現先低後高的現象,感覺上是大戶派貨格局。
此現象直至今年的2月和3月才逆轉,而整體股市在2月初在19500點尋底企穩後,便有明顯的轉變,氣氛亦大為好轉。不過,如果4月份真的是回復之前的先低後高局面,大家對後市還是要比較小心的好。
其實,年初至今,中港台三地股市明顯跑輸海外其他市場。固然美國的強勢是環球股市中的表表者,但一眾亞洲股市如韓國、馬來西亞、印尼和印度等都在近一兩周隨着美股的強勢而創下了海嘯後的新高。在這些市場順水行舟作投資的風險和回報,應該比勉強在香港逆水行舟吸引。
揀ETF出擊
一般投資者未必能夠直接購買這些市場的股票,可能是因為有外滙限制或海外人士參與限制等問題。因此,大部份投資者都會依賴一些傳統基金公司所運作的國家專門基金,如韓國基金、印度基金等。不過,這些基金只適合長線投資者,主要是因為他們往往都有首次認購費用(1至5%不等)。如果只是短炒的話,這些認購費用的門檻就變得非常高,畢竟要整個市場在短時間內大升5至10%實在是不容易。
投資者亦可以考慮一些在港交所掛牌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當中最為人熟悉的是盈富基金(2800)及A50(2823)。最近,港交所和一眾券商積極地引入了很多新的ETF,以照顧大家的需要。ETF的種類越推越廣,從俄羅斯ETF、韓國ETF、日本ETF至A股各別行業ETF等等。這些產品讓投資者可以較低的成本來直接參與海外市場的表現,再加上每年ETF的管理費用不高,實在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楊延德
中環資產投資有限公司董事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