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中共建政初期剿匪戰的劇集《戰士》最近在內地大熱播出,創下收視高峯,但劇情和表現手法有別於中共傳統思想引起爭議。有觀眾批該劇貶低解放軍有勇無謀,甚至「比土匪還要土匪」,表現國民黨比共產黨「更有人情味」。該劇成為近年反映國共戰爭最具爭議的電視劇。
由內地民營影視製作機構、海潤集團投資拍攝的28集連續劇《戰士》,近期陸續在中央電視台、廣東、山西、山東、四川、浙江和北京等省市播出,並在多地成為收視冠軍,四川台收視率更破10點;北京電視台前晚播出最後大結局,收視率也創下近年軍事題材收視新高。
堪稱中國版《雷霆救兵》
內地輿論稱,該劇「堪稱是中國版的《雷霆救兵》(SavingPrivateRyan)」,不但有震撼的視覺效果,更講述了一個全新的剿匪故事,是多年來內地屏幕「最真實的剿匪劇」,跌宕的情節、充滿暴力美學的戰爭場面,「堪稱是視覺饕餮盛宴」。
但也有媒體批評該劇「大長國民黨志氣,大滅解放軍威風」,「表面上講解放軍英勇救女兵,看完才明白,解放軍精英有勇無謀,只會莽打亂撞,還不如國民黨。」有觀眾甚至指,劇中解放軍殺人無情,「比土匪還要土匪」,國民黨少校「更有人情味」。
輿論質疑,解放軍全軍覆滅「太殘酷了」,與解放軍英勇威武、戰無不勝相違;救五個女兵讓六名解放軍精英死掉「太不值得」;解放軍偵察連長鄭虎臣與湘西美女縣委書記「眉來眼去不對頭」;國民黨殘軍少校戴德山竟戀上被俘的解放軍女文工團長並且放生她,更是「沒理由」。
有內地學者指,《戰士》引起爭議主要是它以全新角度演繹剿匪故事,情節和表現方式與中共倡導的主流意識形態相違。該人士指,「現在內地很多影視作品,其實都在顛覆中共傳統思想,當局不是不明白,而是無法管太多,只要不太敏感就算了。」
本報記者
《戰士》被轟五宗罪
─全軍覆滅損形象─
觀眾:解放軍小分隊全軍覆滅,不符合「戰無不勝」形象;且小分隊戰士被國民黨殘軍和土匪點天燈、凌遲、割舌頭,有損英雄形象。
導演:當年西南剿匪戰爭之殘酷就是如此。如果覺得有關情節太殘忍,觀眾不妨閉上眼睛,不看這段戲。
─小隊配美式裝備─
觀眾:小分隊從土匪搶回一個女兵,但為把被俘戰士換回,又把女兵送去做人質,情理不通;另外小分隊一身美式裝備(圖),不合史實。
導演:國共戰爭解放軍繳獲國民黨軍裝備不少,精英小分隊配備最先進武器裝備,完全有可能。
─解放軍鹵莽殘忍─
觀眾:劇中解放軍只識莽打莽撞,相反國民黨殘軍少校戴德山(圖左二)智勇雙全,甚至對被俘女兵一派溫情,表現得比解放軍更有人性。
導演:解放軍鹵莽和國民黨機智都是相對的。戴德山愛上了被俘女兵梁紫雲,但這無法掩蓋他殘忍本性。
─犧牲精英不合理─
觀眾:為救五名女兵(圖),解放軍六名精英慘死在不是主戰場的深山老林,實在可惜,不值得。
導演:拯救女兵是解放軍人性光輝的弘揚。戰士只要去做而不用知道為甚麼去做。是否值得救女兵,不是職業軍人考慮的。
─「比土匪更土匪」─
觀眾:小分隊為問女兵下落,端起衝鋒槍橫掃土匪窩,連重傷土匪也不放過,比土匪更土匪,與解放軍為「仁義之師」形象不符。
導演:身陷狼窩情況下,要生存只有比狼更兇狠,人皆如此,解放軍也是人。
劇情簡介
解救被擄女兵 國共殊死惡戰
1949年秋,解放軍某部進軍西南路經湖南湘西。軍部文工團為將士們演出後,五名女團員去溫泉洗澡時被土匪神秘擄走,軍長震怒,下令偵察連長鄭虎臣率小分隊直搗匪巢,解救女文工團員。
拯救隊全軍覆沒
鄭虎臣領五名精兵深入山區解救女兵,本以為可以速戰速決,但很快發現他們陷於孤軍奮戰中。以賀盤山六合寨古家為代表的湘西土匪,以及以少校戴德山為代表的國民黨殘留湘西的軍隊,挾持五名女兵逃竄深山老林。
為解救女兵,解放軍小分隊員與土匪、國民黨殘軍展開殊死較量,最後雖成功解救女兵,但小分隊員全部犧牲,他們有的是被點天燈、割肉凌遲、割舌頭等酷刑而死,鄭虎臣最後與戴德山同歸於盡。解放軍大部隊在最後一刻趕到增援。
劇中鄭虎臣與地方女縣委書記相戀,最後被土匪包圍時,女書記飲彈自盡;國軍戴德山則戀上被俘的女文團團長梁紫雲,但梁情願死也要回到自己陣營,後最戴德山竟也忍讓,放梁在陣前坦然走回自己陣營。土匪頭古天虎利用價值完後,也被戴德山打死。
話你知
湘西剿匪 5萬共軍陣亡
1949年下半年至1953年,解放軍在湖南西部(即湘西)進行的剿匪戰爭,是中共建政初期一場雖佔絕對優勢,但傷亡慘重的戰爭。
湘西自古民間擁兵自治成習,即號稱「十萬大山十萬兵」,村村團練,人人是兵。
國民黨潰敗,部份軍隊退入湘西,中共從主力軍中抽調150萬兵力開進湘西作戰,同時下令湘西山民武裝交械投降,引起反抗,中共遂視之為土匪,加以剿滅。
資料顯示,湘西剿匪有250萬地方武裝被消滅,共軍近5萬將士陣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