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分析「嫦娥一號」衞星所蒐數據港學者測月球核原料分佈

成功分析「嫦娥一號」衞星所蒐數據
港學者測月球核原料分佈

【本報訊】科技大學數學系分析從中國首枚繞月人造衞星「嫦娥一號」所收集的數據,發現月球表面上有200個日夜溫差較大的地點,懷疑藏有大量新核能原料「氦3」(Helium-3),為日後開採月球100萬噸「氦3」作出重要一步,這項研究獲權威學術期刊《地球和行星科學通訊》刊登,證明得到學界認同。
地球石油儲存量將於數十年內耗盡,科學家已發現沒有輻射的氦3,可取代鈾元素用作核能原料,既安全又環保。氦3是太陽產生的物質,隨太陽風飄散至其他星球,大氣層阻擋大部份氦3進入地球,全球存量僅有1噸;月球因沒有大氣層,氦3在表面土壤積聚,含量料有100萬噸,足夠人類使用一萬年。

200處日夜溫差較大

著名天體物理學家、科大數學系教授陳炯林,是有份參與中國嫦娥探月工程的四組本港大學學者成員,他與講座教授曾鏡濤和研究生孔智緯,最近分析嫦娥一號探測月球所得的微波探測數據,發現月球有200處的日夜溫差相距比較大,高達220℃。
陳炯林指出,氦3會黏附在鈦金屬上,鈦的特性之一是受熱和變冷程度較明顯,溫差偏高,因此相信該批地點可能同時存有氦3,但仍需進一步研究。他表示,運載氦3的成本料介乎7至10美元一桶,比現時石油70美元一桶便宜,但氦3可製造的能源,卻比同等份量的石油多出1,000萬倍。目前開發月球氦3仍處於初步研究階段,可能需至2050年才可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