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封日本人寫給中國人的信》上說,「中國人更恨的是漢奸,卻不是侵略者(在侵華問題上,我承認是日本人的過錯)。中國放棄對日本戰後賠款的要求,反使日本人瞧不起中國人。」
中國人恨漢奸甚於日本侵略者,是很奇怪的情結。所謂漢奸,實際上是在中國打不過對手時的主和派。讀友傳了一篇《陳公博給兒子的信》給我,陳公博是汪政權第二號人物,他在1941年4月1日寫給13歲兒子的信中,詳述他從重慶躲到香港一年多,卻決定追隨汪精衛與日本謀和的原因,實在是看到中國不能再戰了。抗戰三年多,中國除了西南和西北五個省之外,其他各省都被日本全面或一部佔領了,四萬萬人有三萬萬人呻吟痛苦於淪陷區。他說抗戰無望,只有提倡和平來救中國。以「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的精神和人格在刀槍環繞中爭回領土一分是一分,爭回主權一分是一分。」當然,其後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參戰扭轉局面則是後話了。
汪陳都是飽讀詩書又曾出國留學的人。陳公博還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創黨成員。他給兒子的信,是當遺書來寫的。戰後他以漢奸罪被處死。刑前他應典獄長之請寫了一副對聯:「大海有真能容之量,明月以不常滿為心。」寫到最後三個字時,他發現身後有幾個法警,他明白這是要來執行死刑了。他說:「請勞駕再等幾分鐘,讓我把這對聯寫完吧」。他又繼續寫了「滿為心」三個字,才從容赴死。汪政權中,不乏人品才學出眾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