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還沒開始,已經在關心,世博可以為一座城市帶來甚麼改變。上海肯定會有所不同,上海人肯定更加自信,這個已是毋庸置疑。就如北京在後奧運時代的變化,上海也將迎來它的後世博紀元。
京奧之後,最明顯的變化是國民信心指數史無前例地高升,百年難遇的奧運都辦到了,中國人再也不用自卑,加上奧運後「適逢」金融海嘯,中國不但沒有被擊倒,反而成了西方的救世主,中國經濟發展藍圖突然殺入後資本主義世界化身挪亞方舟。這招反高潮,是京奧帶來的連鎖效應,帶領國民生產總值超速增長,推動千萬自由行的購買力與虛榮指數,影響覆蓋鄰近亞洲國家,以至歐美各國。
京奧前夕,人權組織以體育精神來呼籲內部改革,換來短暫的歌舞昇平景象。世博在即,舊事重提,也得到半年的寬限期。據說,最少在世博期間,資訊可望暢通無阻。
上海市藉世博重整了市容,整頓了民風,重振「雄風」,現在就看這粒世博「偉哥」的後續效力有多久。中國的社會結構相當複雜,貧富懸殊比想像中嚴重,一些文化劣根性不是那麼容易去掉。
問好些內地傳媒人,都覺察到京奧之後的外弛內緊狀態。表面的風光掩不住底下的瘡痍,豆腐渣都是地震之後才知道它是豆腐來的。
這幾年中國盛事不斷,國勢強大了,人民也習慣了這種持續的亢奮,於是如何回到「日常」是一大功課。中國不缺驚奇,就缺日常裏的靜好,寵辱不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