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英國不會有「奧巴馬旋風」 - 盧峯

探針:英國不會有「奧巴馬旋風」 - 盧峯

不知是誰出的餿主意,把美國總統大選的電視辯論模式搬到英國來,要三大黨的領袖也來一場電視辯論。結果弄出來的是一場四不像的沉悶辯論,既沒有引發選民的興趣或熱情,對選戰結果的影響更可說是微乎其微。
美國總統大選電視辯論之所以好看有個基本因素。它是一種個人的對決。民主黨候選人跟共和黨候選人針鋒相對,有攻有守;既比形象外貌談吐,又要在政策內容上勝過對手,選民完全可按個人表現作選擇。英國國會大選則完全不是那回事,大部份政策都是黨的政策,有的更是上代或上任政府的既定方針,白高敦、卡梅倫不過是繼承者或執行人;他們未必可以為有關政策負責,也未必願意為政策護航。換言之,辯論中攻守雙方根本不是個人對決,個人表現好壞跟黨的好壞成敗沒有直接關係,參與者及觀眾自然不會那樣「肉緊」、投入了。一場不投入、不肉緊的辯論是不會好看的。相比之下,國會下議院的質詢或首相答問時段(PrimeMinister'sQuestionTime)其實更精采,更有高手過招的味道。
若果真的要從三人的表現評定優劣,正如大部份傳媒、評論及民調所說那樣,從政經驗最淺,最讓人看扁的自由民主黨領袖克萊格(NickClegg)爆冷成為贏家,勝過看來暮氣沉沉的白高敦及過火(trytoohard)的卡梅倫。這樣的結果其實不奇怪,克萊格年輕,又是政壇新面孔,對喜新厭舊的電視觀眾來說他自然較突出,肯定比讓人悶的打呵欠的白高敦有觀眾緣得多。此外,自民黨從未執政,沒有太多人記得他們的政綱,該黨在國會內的角色跟評論員沒有多少分別。在沒有包袱,沒有特別的期望下,克萊格很容易顯得揮灑自如,不用顧左右而言他,不用擔心要履行承諾,更可以肆意批評兩大黨魁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儘管自民黨的克萊格成為辯論的贏家,甚至被某些人譽為「英國的奧巴馬」,但他卻不可能真的在英國刮起一場奧巴馬旋風,把自己送進唐寧街十號首相府,把自民黨從第三大黨變成執政黨。英國國會大選是以黨為基礎的選舉,工黨及保守黨自二次大戰後已壟斷政壇,在全國各地、各選區扎好根,並有堅實的「樁腳」、組織,可以有效組織選戰,成功穩住選民及在選舉拉票。自民黨出現不過是八十年代後的事,黨的根基淺,活躍範圍局限在部份地區,未能遍及全國六百多個選區。不少選區更連基本班底也沒有,候選人則是臨時拉伕上陣。可以說,自民黨大概只在半數國會議席有一爭的實力,其餘席位只得拱手相讓予兩大黨。只要這樣的形勢不變,自民黨根本不可能取兩黨而代之或在大選中成為多數黨。
另一個不利的因素是英國選民也明白自民黨力量不足,無法取代工黨或保守黨,把手上的一票交給自民黨等於變成廢票。假如真的希望改朝換代,倒不如把票投給工黨或保守黨(視乎想教訓誰)。在這樣的計算下,自民黨不管大選前民望有多高,不管民望是否真的超越工黨及保守黨,實際投給他們的票都會遠少於民調的數字,都會低於保守黨及工黨,令他們只能維持第三黨的地位,未能執政,也未能正式成為反對黨。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