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直接投資業務主管華風茂指出,去年下半年起,中資私募基金向外搶佔市場日漸明顯。中資機構背靠內地強大支持,適逢外資在金融海嘯後元氣大傷,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均踏足香港,設立直投業務,以香港作為與外資比拼的主戰場。交銀國際更考慮在歐美佈點,擴大渠道。
海嘯傷大行成中資機遇
雖然目前香港私募基金市場仍以外資主導,但近年中資勢力異軍突起,不可小覷。交銀國際為內地五大行之一交通銀行(3328)在港的投資銀行分支,來港發展已逾十年,加上母行支持,後勁十足。
華風茂透露,交銀國際用自有資金做直投已有3年,今年2月又推出首隻外幣私募基金。而中銀投資、建銀國際及計劃來港上市的農業銀行,也在去年先後成立私募基金。
他又稱,以前企業喜好有品牌、歷史悠久的外資機構,但金融海嘯後,這些大品牌即使未倒下,實力也大減,為中資帶來發展機遇;另一邊廂,香港政策限制少、獨立於內地的退出政策也更便利,令其自然成為中資走向國際的「橋頭堡」。
雖然目前在內地開展直投業務的主要是外資私募基金,但中資銀行有獨特優勢。擁有內地背景,中資銀行進行盡職審查得心應手,華風茂將之形容為「透(徹)、快(速)、準(確)」,成功率大大提高。同時,由於企業資金在母行系統流通,令中資機構對於企業財政狀況瞭如指掌,有利準確投資。
交行在中國有5000餘個網點,分佈甚廣,每個省有分支機構,可幫助尋找省內優質企業;反過來,企業也偏好交行品牌,因交行可為企業提供貸款、直投、上市承銷等一站式服務。作為內地大行的分支,交銀有「談價錢」的優勢。
內地拓直投中資「透快準」
與其他中資行比較,交行是內地最早進行股份制改革的銀行,全國地方國資委為其小股東,令交行開展業務得到更多支持。
此外,交行注重中型成長型的企業,為交銀的直投業務提供源源不絕的機會。
不過,華風茂表示,短期而言,中資互補多過競爭,因各自背景及關注點不同。金融危機令外資機構自顧不暇,讓出部份市場,中資可伺機搶佔。
記者:尹燕麗
經驗豐富
華風茂縱橫外資行逾十載
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的華風茂,曾經選擇旅遊作為首份職業。
隨着內地證券業起步,華風茂也在購買認股證時,對金融產生興趣而毅然轉行,並遠赴日本攻讀工商管理碩士,可謂與中國金融市場一起成長。
指滬港共融不會競爭
過去十幾年,華風茂曾在美洲銀行投資銀行部、英國嘉誠證券、里昂證券任職,幫助中國企業赴海外上市,積累豐富經驗。他在香港回歸的前一天,即97年6月30日來港,開始他的投行生涯。
對於見證他成長、成功的兩個城市──上海與香港,華風茂認為,兩個「中心」將發揮各自優勢,共融發展。
華風茂表示香港是中國企業融資的最大海外市場,累積了最多的中國優秀企業,並是全球資金集中地。上海則集中了本土資源,未來本土市場一定會越來越強。他說,「中國市場這麼大,上海、香港不會競爭,而是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