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我們驕傲!」與「令我們發達!」,很明顯那是兩個星球的天淵之話。
美國電視史上超長壽又超成功的新聞節目《60分鐘時事雜誌》的創造者DonHewitt,1968年被老闆委以重任時他得到的一句說話是:"makeusproud",他說如果那換成是"makeusmoney"的話,肯定世上不會有如今的《60Minutes》,這幾十年來平均替CBS電視台年賺幾千萬美金的,一個節目。幾十年,利潤超過三十億美金,看收視看回報,無論如何都是有廣闊民意基礎、驕傲「兼」發達的成功。
香港電影,近十多年,有幾多部有廣闊民意基礎、令人驕傲「兼」發達的作品?
令人驕傲的東西絕對有權賺大錢,雖然你的出發點未必一定是錢,而令人驕傲的東西一定不會失敗到那裡;但令人發達的東西,不一定令人驕傲,你看那些心曠神怡令地產商發達的樓盤就可知。相反地令人發達的東西絕對可以令人非常無恥(請參考上一句),如果要舉例,餘下的篇幅以卵載大石一毛九牛。
今晚,第2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又一次感慨萬千。每一年,都起碼感慨萬千一次。太多人說,畢明,你預測奧斯卡賽果得得戚戚挺準又好玩的,但香港電影金像獎呢?今年我又再次成為它第二輪50位專業評審的其中一員,再次對香港電影金像獎,無改一份禁不住的意興闌珊。近十許年的候選名單總是營養不良,候選的未必佳勉強麗,撲面是沒生命力沒競爭味的悵然,每個獎項你不是揀不下手,就是太易下手,不是廖化和雞肋,就是明顯得一隻雞中鶴自動當選,同樣悶蛋。那年有正茂的王家衛杜琪峰作品就最易投票,其餘的擺明陪跑,太久沒有未到揭曉不知鹿死誰手的肉緊,遑論華山論劍式戲碼盛世。看第七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一項來自那五套電影:《龍虎風雲》《倩女幽魂》《秋天的童話》《監獄風雲》《最後勝利》,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
再說,媒體市民關心嗎?大戰前夕莫說新聞多多議論紛紛不見沙塵滾滾,沒有拉票的興致勃勃缺乏造勢的鼎鼎沸沸,競爭氣氛和聲浪之低告訴你香港人多麼的不在乎。選秀選舉,從來食氣氛,要不保皇的何須向五區總投潑冷水潑髒水。看奧斯卡,賽前煲到興起,頭馬冷馬黑馬頭崩額裂氛圍熾烈鬧哄天下;而香港電影金像獎作為一個頒獎禮亦從來欠香港人一個有尊嚴(dignity)同時具娛樂性的goodshow,多年來甩漏、兒嬉、沉悶積弊不改,怪不得大家忽視你。
尊嚴和娛樂性,像驕傲和發達,不必是相排斥的。
遠的荷里活不說,近如台灣,之前有《海角七号》今年的《艋舺》都是驕傲和發達集一身的,本土味那麼強,票房那麼爆。香港電影呢?再無能力捧起一個明星,像一齣《吸血新世紀》捧出新帥哥王RobertPattinson,他今年候選《時代》雜誌世界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香港對上一次捧出新明星要算《新不了情》+《金枝玉葉》得出袁詠儀。別說laughing哥是新星,你是joking哥嗎?張徹導演說捧不出新明星,電影工業就沒有光和力量,如今的星,只見舊人面,幕後也凋零。唯有好電影,才能捧出星。記得某次飯敍,林建岳寰亞電影的高高層莊澄都說笑,行業活力怎可能來自現在幕後大部分的50後、60後?
今晚預料《十月圍城》必成大贏家,《歲月神偷》得最佳編劇和新演員,但兩者都不算有充滿說服力的本土民意基礎和票房,幾多人看過《十月圍城》幾多人看過《歲月神偷》又幾多港人看過《阿凡達》?不是3D大晒,勁多台灣人看過我激讚推介的《艋舺》?當年吳宇森《英雄本色》,傳承張徹的剛陽美男性情義,有社會感和香港精神面貌,風格俠氣新當時之鮮,那個香港人沒看過?大膽直說《歲月神偷》不乏佳句不算佳章,任達華和吳君如交出可能是從影以來最動人洗練的演出,但影片肉麻的精英式自我陶醉肯定趕70至90後的客。
香港電影的病,可能正是香港回歸後的風土病,港式精明太知道時不與我,只更加強「用最短時間賺最多錢症候群」,過份北望又不得不北望然後再望不見自己,沒有了自我的人,發了達也自豪無能。像在大陸發達但在香港反眼的港產片。
幾時,再有令人驕傲又發達的香港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