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項經濟數據,一項三年最高,一項低於預期,全都是好東西。
內地首季GDP按年急增11.9%,增速為三年來最高,主要由於去年基數低。反映物價表現的CPI,三月份按年增長2.4%,為市場預期下限,內地短期加息機會亦顯著降溫。筆者曾在本欄預測:「內地立即加息機會有限,合適時間可能在今年年中。」此外,內地上月份出現近6年來首見、高達72.4億美元貿易逆差。入口貨品持續增長,除了是人均收入上升,對外國貨品需求增長外,同時反映擴大內需政策,經已取得顯著成效,令美國意圖把貿易逆差的責任,推卸人民幣滙價偏低之說不攻自破。
內房股料跑輸大市
筆者上周在本欄的《炒人民幣升近尾聲》曾預期:「若人民幣短期升值憧憬落空,即使是受惠股亦難免出現回吐。」內地航空股上周下挫,社保基金亦先後減持工商銀行(1398)和中國銀行(3988),拖累內銀股普遍下跌。
內地正式推出股指期貨,A股表現「反高潮」。上述原因,導致港股下跌,實在不無道理。然而,社保基金減持內銀股,實與看淡前景無關,農業銀行上市在即,社保基金料將成為策略性股東,社保基金重整組合內的銀股比例,實屬正常,預期本周內銀股可望止跌回穩。惟內房股在調控措施下,短線難免跑輸大市,恒指本周21500料有初步支持。
從經濟角度分析,內地入口增速擴大,PMI急升,原材料入口價向上,同樣反映內地經濟經已存在過熱風險,防患未然刻不容緩。然而,通貨膨脹暫仍受控,西南地區旱災嚴重,農民收益存在變數,未來數季經濟增長,在去年較高基數下,增速放緩難以避免。
筆者維持過去看法,預期人民幣升值,只會是循序漸進,即使上調存款準備金率,農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機構,料可繼續獲得豁免,內地加息最合適時間,可能是今年6月份,即二十國領袖峯會之時。
繼續保持一高、一低,料將會在經濟增長和通脹數據,而不是經濟增長與大市表現。
黃德几 金利豐證券研究部董事
作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