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鑊氣 - 陳 雲(文化評論人)

好鑊氣 - 陳 雲(文化評論人)

烹煮以火力為先,香港七八十年代的大牌檔,我每次幫襯,都被鑊底的柴油爐攝了心神。自小迷醉於火力,也許兒時在家,傍晚負責點燃汽燈之故。客家人叫汽燈的,本地人稱為大光燈。點燃汽燈的感覺,與燒柴和點蠟燭,大不相同。汽燈由基座的火水罐、中部的玻璃燈罩和內裏的燈紗構成。在基座的氣閥急速打氣,使到罐裏的火水(煤油)由噴嘴噴灑到點燃的燈紗之上,點火燃燒,發出強光。燈紗黯淡,便要再打氣,然後回復光亮。臨睡的時候,便扭開氣閥,泄出壓力,燈紗便會熄滅,餘下一點青紫的光。一隻燈紗可以燒十幾日,過後便要換上另一隻,新的燈紗要用火酒燒成灰殼,才可以蘸上火水之後猛燃。靠壓力而燃出光亮,就是工業文明。
大牌檔柴油爐的火舌嗚嗚叫,氣閥吱吱響,正是工業時代的脈搏。柴油爐以汽車柴油發動機甚至飛機噴射引擎的原理,將柴油加上氣壓之後噴薄而出,爐頭擴散燃燒,將平凡的家常菜式裹上一道焦香,本地人謂之鑊氣。加速消耗資源,以低廉的價錢使大眾品嚐早期工業社會的好處,大牌檔立了功勞。如今進入後工業時期,工業時代的好處難再分發給平民了,大牌檔便要告退。
大牌檔就是露天的烤炙慶典,鑊氣來自猛火急炒。以炭火燒烤肉食,來自古代的喜慶飲食,即使今日知道高溫燒烤和熱油煎炒不利健康,婚宴仍然少不了烤全體乳豬,平民的午飯也離不開叉燒飯。日日有喜慶飲食,當年是報償農村移民離鄉背井,進入工業化城市的方法。
大牌檔也令農民可以安心食用,除了價錢便宜之外,還親自看見食物如何洗淨、切割和烹煮,碗碟如何清洗,剩菜殘羮如何收集,一切都在街頭露天進行,無遮無掩,就如家中簡陋的廚房。當年新界的農民和大陸逃難到港的農民可以快速適應城市生活,除了城市裏面也有同鄉會、宗親會、道堂、社壇、醮會、武館、幫會等之外,還有大牌檔和同鄉的小菜館。
客源廣泛的大牌檔,三個時段賣的飲食都有變化,早餐賣白粥炒麵,午飯是碟頭飯,晚飯消夜則是街坊小菜。座位是可收可放的,收市的時候,摺枱摺凳便會摺疊捲藏。檔口的水桶、筲箕,甚至切肉剁菜的桌面,也可摺疊收好的。開工的時候,檔口的鐵門和窗口拉開,將器具一件件吐出來。收放自如,能屈能伸,街坊互相遷就,使香港順利向工業社會過渡。
大牌檔吵鬧、濕滑又有油煙,也引來老鼠蟑螂,卻令街頭有人氣和鄰舍照應,少了罪惡和孤寂感。加點壓力,發光發熱,人聲喧鬧而和氣寬容,只要兼顧環境保護和工人福利,工業文明仍是可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