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的悲歡歲月 - 蔣芸

街頭的悲歡歲月 - 蔣芸

在台上台下,人叢圍繞中表演的小丑,那化得誇張如面具的腮頰旁,為何永遠有一顆滾圓的淚珠?逗得觀眾前仰後合,嘻哈絕倒的小丑,如果沒有那一顆淚,對人歡笑背人愁的苦有誰知。
他不是小丑,他也是小丑,從一九八八年默劇表演到如今在街頭表演雜技的這二十年生涯,他把手中的中國搖搖拋得五、六層樓高,把五顏六色的氣球一個個吹得好大好長,分送給觀眾小朋友,從空空如也的雙手中變出變入各種小玩意,他把歡樂帶給走過街頭的人、有大人、有小孩、有心而來觀賞或只是過路的人,他把人生的夢想化成街頭的掌聲。
從海洋公園的小丑演出到最近五年他的舞台是街頭,遊走在港九某些人氣滙聚的地方,他並沒有固定的收入,看官們也還沒有養成看畢表演要在那空帽中放下幾文錢的習慣,街頭的表演不算是一份工,不能帶來溫飽,還要冒着給差人前來票控警告的危險,他卻是樂此不疲,只因為每次的表演帶來一團團歡呼,一層層笑臉,如此直接的與觀眾交流,自己也因此而快樂了。
在歐洲,街頭有很多藝術家的表演地點,有畫家的即席揮毫,有行為藝術家大展身手,也是某些人討生活的手段。在香港,假日的鬧市看到最多的是印傭、泰傭、菲傭等外勞,近年來也有不少投訴無門告地狀的寃屈者,還有些殘疾到不忍看的行乞者,此外,還有化緣的和尚師姑、拉胡琴、彈電子琴伴唱的歌王歌后,形成了另一門表演藝術,也成為街頭一景。
那天看到報上刊載着這一位街頭表演者遭到檢控,也許他是唯一一個有趣小丑劇團的表演者,這五、六年來,常常看到他在街頭落力演出,或從人群中找來一兩個小朋友充當助手,來協助他表演營造了不少歡樂的氣氛。不久前,曾聽他說民政局將會公佈幾個地點,容許他在那些地方表演,想不到,還沒正式公佈,他卻要因此犯了官非,我不太相信,這樣進步的大都會容不下一個小丑,容不下街頭表演的工作者。一個大城市的無薪義工竟被炒了魷魚了……其實藝術發展局對這一類無償的街頭表演藝人應該給些關懷與資助,當你看到他們在掌聲中,興高采烈的拋高拋低,逗得大人小孩好開心,這難道不是為這個多元化的城市增添了一種和諧歡樂的景象。
當然也為這個染上了嚴重憂鬱症的城市中,爆開一點點嘉年華的氣氛,當有人趕着回家,有人忙着去什麼地方時,卻總會為他而駐足,如果不好看,也不會有群眾圍觀,自然會被淘汰,如果有觀眾,這免費娛樂,大人小孩都啱,何苦要趕絕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