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總統卡欽斯基夫婦因墜機命喪俄羅斯除了令成千上萬波蘭民眾哀傷難過外,墜機的原因包括專機為何在濃霧下堅持降落斯摩棱斯克機場,不肯轉飛莫斯科也引起波蘭國內以至國際社會議論紛紛。英國《獨立報》(TheIndependent)就有報道指卡欽斯基對俄羅斯態度向來強硬,又不滿俄羅斯總理普京始終不肯就二次大戰初期屠殺大量波蘭軍、政、文化界精英的「卡廷大屠殺」公開道歉,故此拒絕踏足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即使遇上濃霧也堅持要在卡廷附近的斯摩棱斯克機場降落不願轉飛莫斯科,最終導致墜機慘劇。
從卡欽斯基的政治態度,從卡欽斯基在俄軍與格魯吉亞軍激戰時仍命令機師降落格魯吉亞首都機場以示支持的往績來看,《獨立報》的報道的確有幾分根據。事實上除了卡欽斯基外,很多波蘭人,不管是精英或平民對俄羅斯這個國家及她的政府都深懷憤恨、寃屈、不平,都有一肚子的怨氣與辛酸,始終消不了。
被譽為波蘭國寶的著名記者、作家卡普欽斯基(RyszardKapuscinski)在《帝國:俄羅斯五十年》(Imperium)中就寫了不少悲痛的回憶。一九三九年德國跟蘇聯協議瓜分波蘭,蘇軍開進卡普欽斯基成長的波蘭東部地區。有一天,只有八歲的他目睹了這一幕:
「手執步槍的那幾個(紅軍)如雕像般挺立,幾乎沒怎麼動,其他人則把一切都搜出來丟到地板上去,翻箱倒櫃,從衣櫥、櫃子的抽屜和床上,翻出衣服、帽子、我們的玩具……還有問母親:Muzkuda?(你丈夫呢?)……一個士兵對她叫囂,並企圖用槍托把她趕到外頭的暗夜裏……。」
過不了多久,卡普欽斯基目睹一個又一個鄰居被送上火車,流放到西伯利亞,就此一去不回。
當然,波蘭跟俄羅斯的國仇家恨並非從二次大戰開始,而是好幾百年的事了。十八世紀中期波蘭仍然是一個東歐大國,領土包括現時波羅的海的立陶宛等國,面積比現時的波蘭大一截。但由於強鄰環伺(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波蘭軍力薄弱,無險可守。從一七七二年到一七九五年這二十多年間經過三次瓜分後,波蘭這個國家在地圖上消失,直到一九一八年一次大戰以後才重新建國,但領土已大大縮水。在三次瓜分中,俄羅斯佔地最多,俄早對波蘭軍民又最殘暴。也因此,波蘭人都把亡國之痛、之恨算在俄羅斯身上。
歷史的創痛加上二次中的屠殺,二戰後的蘇聯對波蘭的箝制,波蘭人民及政治人物對俄羅斯心存芥蒂實在是正常不過的事。究竟是不是這份怨憤,是不是這份國仇家恨導致今次空難,讓卡欽斯基客死他鄉,也許到調查人員翻查飛機黑盒內的資料還不能確定。因為誰也不曉得在出事前的幾分鐘,卡欽斯基心中想的是卡廷之痛、亡國之恨還是其他事。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