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競爭力 - 塵翎

城市競爭力 - 塵翎

講城市競爭力,在全球化年代,其中很重要的元素是城市人的視野與全球事務觸覺。日本人的外語能力欠佳,但他們翻譯外國讀物的速度,堪稱亞洲最強。
看兩岸華人地區,以波蘭國殤事件為例,台灣媒體同日更關注三個穿浴袍搭捷運的女模,對波蘭事件輕輕帶過,令許多台灣有識之士憤怒,對島國的自我封鎖大加鞭撻。香港取泰國而捨波蘭也可以理解,但整體表現仍欠理想。反之,內地因網民社群興盛,微博活動頻繁,主流官方媒體不碰,民間卻有千萬渠道自行散播消息。深度評論也有,波蘭在內地博民分析不乏,短評更多。
這是十分弔詭的事。你說港台兩地有新聞與言論自由,新聞與言論卻不見得特別多元與深入;內地傳媒處處遇到掣肘,時時要擦邊球,人民要鬥智鬥力翻牆才能看見更多事實,但千方百計百花齊放、眾聲喧嘩。
上海人自詡競爭力入全球三甲,早已不把香港放在眼內,因為他們眼見港人受困於政治與經濟漩渦,大商家治港,政府出招軟手軟腳還不及對付80後社運的強硬,再說香港講超英趕美講了那麼多年,不但趕不上還跑輸京滬,可見做事拖拉也錫身,根本不是上海人的對手。
最糟是,就連販賣文化情調,香港以前也有一些殖民與鴉片戰爭餘韻供西方精英享用,後來自我解毒所餘無幾,如今上海回魂,光是上海灘畔的租界情懷就有後殖民魅力,加上世博成各國軟實力晒冷黃金地,直接讓世界走向上海,遊戲規則倒過來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