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姐鄭小姐急需為患病哥哥籌50萬元醫藥費,但手頭資金不足,打算賣出自住物業套現,或向銀行借私人貸款應急,但又擔心會影響財務狀況。不過理財專家認為,若將自住物業加按套現,不但可解燃眉之急,利息支出相對少。 記者:甄嘉儀 攝影:李潤芳
鄭小姐早前中了六合彩二獎,用獎金在東涌置業自住,同時把其中一間房出租予同事,每月收取2000元租金,減輕供樓開支。本來生活相安無事,不過鄭小姐的哥哥突然身患重病,「哥哥是我的唯一親人,所以我一定要幫佢,不過我手頭上的確沒那麼多資金可動用作為醫藥費。」
由於物業有升值,故鄭小姐打算放售單位套現,之後改為租樓。又或是保留物業,但向銀行借私人貸款。不過她擔心後者未必可借足50萬元,同時又要應付高昂利息開支。
轉供為租增生活負擔
CFP認可財務策劃師徐德明認為,雖然賣樓套現可以解決資金需要,但參考該區的單位呎數,至少500餘呎起,而租金亦需7000元或以上,因此即使賣樓後轉為租樓,租金開支與供樓相若,亦未必可減輕開支。如果鄭小姐改為轉到外區居住,則會增加交通開支。因此並不建議賣樓套現的做法。
至於向銀行借私貸,徐德明指市場上的銀行私人貸款,最高貸款額為月薪6至12倍,或35萬至80萬元,以較低者為準,而還款期則由6至72個月不等(表2)。以鄭小姐月薪1.4萬元計算,即使最高可獲12倍貸款,亦只有16.8萬元,根本不足以應付其實際資金需求。鄭小姐如需借足所需資金,可能要幾間銀行借貸,但同時獲批的機會不高。若向滙豐、恒生、富邦、星展及大新,同時成功申請最高貸款額,合共約得53.2萬元,分48期還款,每月需還款12735元,逾現時月剩4000元(圖1)。
【個案】
讀者:鄭小姐
年齡:28歲
職業:空中小姐
月入:1.4萬元(已扣強積金)
每月支出:1萬元
月剩:4000元(已包括2000元租金收入)
現金:8萬元、自住物業(尚欠銀行約75萬元按揭、市值約200萬元)
症狀:有急切資金需求
目標:為哥哥籌集50萬元醫藥費
部份東涌物業資料
藍天海岸1期3座低層550方呎 叫價:198萬元 月租:7,500元
藍天海岸1期5座中層555方呎 叫價:218萬元 月租:7,500元
映灣園1期賞濤軒3座中層646方呎 叫價:226萬元 月租:8,500元
映灣園1期賞濤軒2座高層657方呎 叫價:235萬元 月租:8,300元
註:資料截至4月5日
資料來源:各地產代理網頁
-建議-
息率與新造樓按相若
徐德明建議鄭小姐把物業向銀行加按套現,對現有生活影響較低。加按按息與新造樓宇按息相若,惟須在現時承造按揭的同一銀行辦理。
宜買醫保加強保障
若物業估值200萬元,套現上限為物業估值七成,即140萬元,減去按揭餘額75萬元,即最多可套現65萬元,足夠所需。假設加按50萬元,分30年攤還,實際按息2.5厘,月供約2000元,符合鄭小姐的負擔能力。日後鄭小姐亦可按能力,延長或縮短還款期,以達到減低還款額或減少利息支出。
雖然鄭小姐公司有提供基本醫療保險,但她擔心日後生病,現有的公司保障未能應付實際支出。市面一些專門為女性而設的危疾保險,若不幸患上所保危疾,大部份只賠保額20%,故徐德明認為醫療保險的作用較明顯。「醫療開支高昂,隨着日後公共醫療系統可能會不勝負荷,加上年紀漸大,醫療開支有機會增加,長者或需自行負擔高昂醫療開支,所以鄭小姐有需要額外購買醫療保險,加強保障。」
以鄭小姐28歲、不吸煙,身體健康,投保最基本醫療保險,每年保費約1158至1669元。如保柏「卓康健大房」,每年保費1487元,包括每日650元,最多270日的住房費,每年1.27萬元住院雜費,及每次3.47萬元複雜外科手術費用保障。
部份銀行加按資料
滙豐
計劃:P減1至1.5厘 實際按息:3.5至4厘
最長按揭年期:40年
套現上限:估值70%減按揭餘款
建銀亞洲
計劃:P減2.8厘 實際按息:2.45厘
最長按揭年期:25年
套現上限:估值70%減按揭餘款
星展
計劃:P減2.5至2.85厘 實際按息:2.4至2.75厘
最長按揭年期:30年
套現上限:估值70%減按揭餘款
註:資料截至4月2日;假設貸款額為100萬元以下;除滙豐P為5厘,其餘P為5.25厘
資料來源:各按揭熱線
部份醫療保險資料
保柏卓康健大房
每年保費*:$1487
住房費用(上限):每日$650(270日)
住院雜費:每年$1.27萬
複雜外科手術費:每次$3.47萬
滙豐摯關懷醫療-基本
每年保費*:$1669
住房費用(上限):每日$600(100日)
住院雜費:每症$1萬
複雜外科手術費:每症$3.6萬
東亞住院醫療普通房
每年保費*:$1158
住房費用(上限):每日$400(45日)
住院雜費:每症$7000
複雜外科手術費:每宗$1.8萬
註:資料截至4月7日;以不吸煙28歲女性,身體健康投保計;*扣除所有折扣優惠後
資料來源:承保商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