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匯局倡設獨立核數監管助接軌國際 利上市公司

財匯局倡設獨立核數監管
助接軌國際 利上市公司

【本報訊】財務匯報局主席高靜芝表示,該局早於07年時已希望市場討論,香港是否需要由一個獨立核數監管機構包攬會計師的註冊、檢查、調查及紀律處分四個主要職能,此舉有助香港加入國際性核數監管組織,與其他國家建立會計準則互認安排,最終對上市公司有利。 記者:高淑嫻

財匯局06年底成立,只有調查上市公司賬目的權力,註冊、檢查及紀律處分權一直在香港會計師公會手上。最近爆出洪良國際(946)有賬目問題及懷疑核數師行賄,引起市場關注會計師公會的獨立性及監管能力,繼而討論應否由財匯局包攬所有核數監管職能。

洪良事件 市場再關注監管

財匯局新任行政總裁甘博文昨日強調,該局去年只接獲13宗賬目投訴,完成審閱投訴數目19宗,反映香港會計師質素高,目前的監管制度亦可行,不過,香港的監管制度仍有別於海外大部份主要市場,市場應開始討論需否作出改善。
高靜芝舉例說,由於香港沒有一個獨立的核數監管機構,所以不能參與國際獨立核數師監管組織(IFIAR),英美日台澳洲等超過30個國家已是該組織成員。
她指出,IFIAR是一個讓成員交流的平台,成員間可以磋商會計準則的互認安排,落實互認安排後,本港上市公司到海外市場上市,便毋須另外編製當地的財務報表,海外公司來港上市亦可選定一套會計準則,有助降低會計及核數成本。甘博文坦言,若香港可加入IFIAR,最受惠的是上市公司。

研擴調查範圍 不包招股書

高靜芝強調,建議設立的獨立核數監管機構未必由財匯局負責,但當年財匯局由討論到成立,歷時4年,故此「時間性要掌握,早啲傾好啲」。她明白本港情況特殊,多個專業界別以「自我監管」模式運作,一旦會計界開始改變,將引起市場討論,但「香港所有持份者(stakeholder)都要為香港利益着想,有信心業界會理性討論」。
另外,甘博文表示,該局目前主要對非無保留意見的上市公司賬目進行調查,正考慮擴大範圍,如針對個別行業及會計項目進行調查,招股書則無興趣,但先要跟會計師公會及港交所(388)商討,以免資源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