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國踏上改革開放之途,黨國不分、黨政不分一直是每一次政制改革討論的熱點。但是,黨國不分、黨政一體猶如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改也改不了,戒也戒不掉,因為這種體制可以進行高官代表黨、黨代表政府、政府代表人民的演繹,進而以愛國之名、行鼓吹愛黨甚至愛領袖之實,進而壓制對高官、對政府的批評,進而實現官員及太子黨的利益最大化。
黨國不分,在國民黨時代稱為黨國體制,在共產黨時代稱為黨政不分,在學術界有威權、極權之分辯,但其實質都是黨庫通國庫、以黨領軍(黨指揮槍)。只不過,中共的黨政一體,更符合政治學家漢娜.阿倫特(HannahArendt)對極權主義四大特徵的界定,即一黨專政(黨即國家,國家即社會)、國家壟斷經濟及一切資源、意識形態專政和恐怖警察。
政制改革涉利益分配
黨政不分對民主政治、市場經濟的傷害,中共高層心知肚明。1987年10月,中共舉行十二屆七中全會預備會時,時任總書記趙紫陽就明確指出,黨政不分的體制「是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是在頻繁的政治運動中強化的,是與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模式相適應的」。他強調:「政治體制改革,首先是領導體制改革。黨政不分、以黨代政這個問題不解決,整個政治體制改革都無從展開。」但是,黨政分開,說了一年又一年,黨委書記兼任市長、縣長的少了,但是兼任人大主任的多了;撤銷國務院各部委的黨組,當年被趙紫陽列為黨政分開的第一步,但如今仍是黨組說了算。
無論趙紫陽,還是其前任、後任的中共領導人,都無法落實黨政分開的政制改革,不只因為政制改革牽涉到利益分配機制問題,更因為他們的目標都是維護中共的一黨專政,拋出黨內民主、基層民主選舉,只不過是一個自欺欺人的包裝而已。黨政不分攸關權、名、利,中共當然諱疾忌醫。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