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雜說蘋果 - 利世民

利字當頭:雜說蘋果 - 利世民

有家叫iSupply的公司,將新鮮出爐的iPad拆骨,結論是:零售價499美金的16Gb版本,連工包料盛惠260美金。當然,如果將物流及其他成本加進去,毛利率大概是四成,跟蘋果近年產品的平均毛利率差不多。
說實在,以生產硬件的公司來說,蘋果的毛利率算是不錯。同樣是做流動消費電子產品的諾基亞,毛利率只得三成多。亞馬遜的電子書閱讀器Kindle,毛利率只有兩成半左右;不過,亞馬遜將Kindle平賣出去,之後每賣出去的電子書,基本是無本生利,計算的基準又自然不一樣。

營利模式產品設計勝對手

話說回頭,蘋果的iPad跟Kindle有同樣的效應。自iPhone面世,在這個平台上的收費應用程式,蘋果分成的收入雖然未算非常可觀,但總算成行成市。iPad應市,應用程式開發的圈子,更早在幾個月前便趕這個淘金熱。對蘋果來說,應用程式無疑為產品預先增值;第一班將應用程式放上去賣的,看來也將價錢定得比較高,似乎iPad的潛力還未完全被發掘。
蘋果的營利模式和產品設計都比對手超越好多光年。猶記得,十年前,全世界都在擔心微軟在互聯網瀏覽器的領導地位,結果,原來微軟捉錯用神,該緊的不夠緊,該放的不夠放。用甚麼瀏覽器,原來一點都不重要,反而在硬件到OS的一條龍,才是贏出比賽的關鍵。今時今日,就連Google也要試這條路,可見蘋果的遠見看得多遠。
上星期,喬布斯簡介將會在秋天應市的iPhone4.0,同時宣佈蘋果的新部署:iAd。
在新媒體的廣告,向來都是Google的天下。不過,如無意外,流動網絡的互聯網使用,將於今年超越固網,而iPhone則是流動網絡中使用互聯網最多的工具。蘋果現在加入iAd,應該又是一場非常有趣的競賽。Google會如何應招呢?從暫時的表面證據看來,Google有很大的機會輸掉這場競賽。
當然,不要忘記,蘋果的新猷,既搶攻同業的市場,但也同時加速了自己產品列陣的新陳代謝。像iPad的推出,基本上將低階流動型電腦的市場取締了,大家還記得那輕薄得嚇人的MacBookAir嗎?相信這件性感尤物要進博物館了。
利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