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雄踞港聞版的財務公司廣告的位置,由地產樓盤廣告取代了,這就是說,有產人士比破產人士多了,置業和着草是兩樣截然不同的人生取態,買樓人多,政府抹一把汗。也許,還能夠反駁上周五本報的報道,以地產興旺為證,顯示市民雖然首次認為社會不和諧,可是,未至學者預告的「民怨日深,遲早暴動」。真金白銀付出了首期、扛着按揭廿年大包袱的小業主,絕對不會讓暴動發生,不會讓自己開雙,人生中做一次負資產就已經足夠有凸了。
數一下周五港聞版樓盤廣告,有四個,一個還是澳門盤。同一天《文匯報》有兩版半樓盤廣告,大家銷量與讀者群迥異,但廣告相差不大。林行止最近在專欄談及,二十多年前見一樓盤廣告有梅花鹿馳騁,即刻與編輯驅車入新界現樓地盤視察,撲了個空,得啖笑收場。今人再也沒有林行止翻版的天真與儍,樓盤盡情出動洋妞泡在會所泳池,大隻壯男做「尖」晒腹肌,美麗乖巧的孩子跟年青父親和諧下棋……這些樣辦,做個樣子的,入伙後認為鄰居都是肥佬八婆而向消委會投訴貨不對辦的個案,恕不受理。廣告下方兩行小字聲稱樓盤圖像全屬畫家的想像感覺,無按照比例,有電腦加工,願者上釣。這不算是欺詐,沒雷曼迷債成份嘛。買樓本來就是憑感覺和想像決定的,入伙後面對不幸滲水的窗台,得加大力度想像自己是一頭飛向88樓的鳥,無樓那些,是河裏面奄奄一息可憐的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