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警惕社會加速爆煲的危機 - 李平

蘋論:警惕社會加速爆煲的危機 - 李平

自中文大學上周發佈和諧社會的最新民意調查結果之後,認同香港是和諧社會的受訪者跌至26.5%、估計150萬人認同激烈抗爭,這些令人震驚的數據一直是輿論關注的焦點,有不少人甚至認為,香港社會已瀕臨爆煲。雖然特首曾蔭權及北京駐港官員選擇不予置評,但如果他們再坐視不理,香港很快就會由坐困愁城變成坐困危城。
以香港現行的政治制度及港府官員的能力,很難想像社會和諧問題可以得到有效解決。畢竟,影響社會和諧的七項因素,包括政治紛爭、官民矛盾等,兩年來全面惡化,而政府促進社會和諧的表現,包括「促進公平競爭、防止壟斷」、「加強家庭凝聚力」、「照顧低下層利益」及「推動民主政治」等則全線下跌。這種結構性的矛盾,並不是現時由小圈子選出的特首及其班子所能解決的。
美國社會學家斯梅爾塞(NeilSmelser)的結構緊張理論認為,當人們對於生活水準、社會狀況的期望得不到滿足時,結構緊張就會發生,在結構緊張的狀態下,人們會產生非理性的信念或行為,一旦發生突發事件時,人們的反應是動員起集體行動,如果該行動不能被社會控制的因素所阻止,就會出現混亂的社會運動甚至革命。
這位社會學大師所描繪的社會運動的情景,正一步步地映照在香港,150萬人認同激烈抗爭,就是嚴重的預警。雖然特區政府已難以扭轉管治威信、控制能力下降的趨勢,但是,作為管治香港的特區政府及幕後的北京中央政府,仍有責任紓緩香港的政治、經濟矛盾,不能治本,也要治標。
值得警惕的是,香港加快向內地靠攏,不只表現在經濟上,更表現在政治上。內地一些「河蟹」手法已在香港漸露端倪,加重香港社會爆煲的危機。其一,侵犯市民言論自由。內地封殺網民言論的網絡屏蔽手法,在香港法例被顛覆之前不可能在香港實施。但北京一聲令下,親共人士和報章對五區公投的圍剿,令港人再次見識到棍子帽子滿天飛的文革遺風。號召市民以選票起義、參與五區公投,還只是處於理性表達的階段,北京的無理打壓,只會令認同激烈抗爭的市民越來越多。
其二,侵犯市民抗議權利。相比內地對上訪民眾和示威遊行的瘋狂打壓,香港勝在還有遊行集會的權利。但是,隨着警方檢控到中聯辦示威的人士,市民和平表達訴求的權利正受到侵蝕,恐怕有朝一日會真的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其三,試圖侵蝕司法獨立。北京領導人屢屢要求香港行政、立法、司法合作,試圖將內地官官相護的體制移植到香港。香港司法如果服膺於政府,不只會令香港失去公平、正義的陽光,也會令一些人因失去最後的防線而做出激烈的抗爭。
或許有人會說,這三個問題在內地積壓經年,內地不是也未爆煲嗎?要明白,這只是因現行的政治制度差異,令中共的專政更似鋼製壓力煲,可箍緊更大壓力而已,一旦爆煲,就是殺傷力巨大的爆炸。香港難道也要走向強力壓制民意、走向社會爆煲的危途嗎?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