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馬頭圍道45號J的居民來說,2010年1月29日是永遠不能忘記的一天。那天中午,為他們遮風擋雨的家園頃刻頹然塌下,埋藏了四條生命,也奪去了他們的安樂窩。住在那裏的7歲印裔女童Ashani避過一劫,卻失去了由細到大一直相伴的魚兒公仔,警方遍尋不獲,她自此悶悶不樂,直至遇上馬翹生。
馬翹生是平面設計師,她從朋友口中得知,協助Ashani一家的基督教勵行會多元色彩閃耀坊社工四出尋找同款魚兒公仔,但在市面卻始終找不到;朋友知馬翹生懂得製作公仔,託她幫忙重做一隻,馬沒多想,一口答應。
女童回贈鮮花致謝
馬翹生說,由於未親眼見過公仔,只能找來Ashani兩段家庭生活短片,將片中的魚公仔影像逐格翻攝,再畫出大概紙樣,之後用了一個多星期和多晚通宵趕工,終在復活節前造出一條幾乎一模一樣的魚公仔。跟魚公仔重聚的Ashani重現笑容,過了一個別有意義的兒童節和復活節。經常做義工的馬翹生說,第一次親手製作這樣大的公仔,很開心能幫到人,「做一件對自己唔係困難嘅事就幫到人,點解唔做呢?」
Ashani的父親Das說,他來港定居20年,16年前結婚租住馬頭圍道45號J的兩房單位,兩個女兒出生後,連同外父,一家五口在那裏居住,屋內每件家具都是他們花多年心血和金錢累積而來。03年他帶幼女Ashani到嘉年華會遊玩,一對不相識的夫婦把綠色魚兒公仔送給女兒,自此女兒就和公仔天天相伴,無論睡覺、做功課甚至出外旅行,都必定帶上公仔。
訪問當天,馬翹生第一次跟Ashani見面,Ashani表現害羞,但仍向馬送上一束鮮花和心意卡致謝。Ashani說,不見了魚兒十分傷心,晚上睡不着。現在魚兒再次陪伴左右,她很開心,並露出滿足的笑容。最快本月底遷往東涌公屋新居展開新生活的Das說:「很感謝所有幫助過我們的人,他日若有需要,我也會助你們一臂之力。」
記者 梁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