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衞的書法賣了幾十萬,因為其詩,許多人喜歡。
大陸憤青指汪總生前叛國,蘇富比不該賣「漢奸」的遺墨。蘇富比是開門做生意的,汪精衞和蔣中正,將來只要有墨寶流出,也不問哪一個更加惡貫滿盈,也一定賣。
汪精衞是不是「千古罪人」,倒是一條中學的通識題。在技術上,汪總當然犯了叛國罪,去南京組偽政府時,正值中國戰爭時期。兩國宣戰狀態,有非常的標準,如同戒嚴。戒嚴的時候你在街上到處跑,軍警就會抓人了。
汪精衞犯了國法,殆無疑問,因為這個人的弱點是「愛國」心切,浪漫而衝動,才十八歲,就想行刺攝政王,留名青史,心理不成熟。當然,革命要憑熱血之士來創造歷史,汪精衞的悲劇,是這個人一生都活在青少年的浪漫中,及不辨戰時國法,作出了不幸的決定。
吳三桂、錢謙益、洪承疇,為什麼在史上定性為「漢奸」?因為其時明末清初,漢滿還在交戰狀態,勝負大局尚未底定。到了清兵入主中原,坐定了江山,紀曉嵐侍候乾隆、曾國藩替咸豐服務,鎮暴太平天國,他們做的事,「漢奸」的指數,與錢謙益和吳三桂相比,猶有過之,為何卻又是功臣?因為交戰的戒嚴期過了,大局早已大定,清朝已經成為「合法政權」上百年了。
中國人很現實,都明白的,講的是「成王敗寇」,沒有說「愛國者王,叛國者寇」,王與寇的標準,不在於「王」的一方是滿洲人、日本人還是英國人,而在於誰是「成」者。一九六七年香港左派暴動,香港的華裔警察給定性為「黃皮狗」,到了八十年代,「黃皮狗」就不再叫了。管治着香港的,一樣是英國人,就是這個道理。
汪精衞的失敗,在於等不及,沒有看清楚。日本侵略中國,蔣介石就一直在等歐美出手相救,歐美一直不理;汪精衞卻等不及了,一頭栽到日本懷中。結果日本後來打珍珠港,美國人真的出手了,成王敗寇,蔣介石做了王者。
何況汪總還是蔣介石的政敵。袁枚詩話:「韓侘冑伐金而敗,與張魏公之伐金而敗,一也。後人責韓不責張,以韓得罪朱子故耳。」南宋時代,韓侘冑和張浚都是金兵的手下敗將,為何韓侘冑成為千古「奸臣」?因為他得勢時,曾興「慶元黨禁」,監禁過朱熹。以後朱熹的理學弟子,歷代就把韓侘冑給「唱衰」。
所以,香港的愛國同胞請注意,萬一再爆發「六四」,不要衝動亂登報紙廣告表態「支持學生」呀。等戒嚴之後,大局定了,再押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