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英國將有三十年一遇大變 - 盧峯

探針:英國將有三十年一遇大變 - 盧峯

一九七九年英國大選前夕,在民調中落後的工黨開始扭轉頹勢,從落後十一個百分點到稍微超前。有記者對當時的工黨首相卡拉漢(JamesCallaghan)說,工黨有可能「偷雞」成功(squeakthrough)。卡拉漢不以為然,他說:"Youknowtherearetimes,perhapsonceevery30years,whenthereisasea--changeinpolitics.Itthendoesnotmatterwhatyousayordo...Isuspectthereisnowsuchasea--change–anditisforMrsThatcher."(從過往經驗來看,大概每三十年政治面貌就有一場大變,不管你怎麼做或說甚麼都不管用。我想今次大選將見證這樣的巨變,迎來戴卓爾夫人的新時代。)
卡拉漢做首相沒有甚麼建樹,但他政治經驗豐富,歷練多年,在紛擾的政務與選戰中仍能洞察社會在醞釀的變動。當年的大選果然由戴卓爾夫人這位新秀領導的保守黨勝出,並且開啟了一場「戴卓爾革命」,把二十世紀積累下來的紳士精英政治文化一掃而空,把二次大戰以來奉行的庸俗凱恩斯主義經濟路線徹底拋棄,甚至把宿敵工黨也變成戴卓爾主義的信徒。
今次英國大選距離七九年剛好超過三十年,另一位工黨首相白高敦面對保守黨新銳的挑戰,工黨再次面臨下台的威脅。卡拉漢的預言、洞見會再次出現嗎?保守黨領袖卡梅倫(DavidCameron)會成為另一位戴卓爾夫人嗎?
從牌面上看,卡梅倫不具備推動巨變的質素與條件。要推動政治經濟大變,領袖需要具備強大的自信與決心,需要敢於冒政治風險。戴卓爾夫人成為保守黨領袖這個過程本身就體現了這些個人素質。一九七五年保守黨還是個論資排輩的政黨,戴卓爾夫人那時不過做了幾年內閣大臣,比她資歷經驗豐富的閣員多的是,首相希斯(EdwardHeath)更是提拔她入閣的人。可是,戴卓爾夫人沒有因此而退縮,反而勇於排眾而出,在保守黨選戰落敗後毅然出馬挑戰希斯的領袖地位,並在外間幾乎一致看淡後成功擊敗希斯,成為保守黨史上第一位女領袖。假若她挑戰失敗,戴卓爾夫人肯定不容於保守黨高層,政治生涯更可能就此玩完。戴卓爾夫人這股豪氣、勇氣及不信邪作風體現了鐵娘子的本質。
卡梅倫成為保守黨領袖則幾乎是天掉下來的,不費甚麼力氣。事實上保守黨自九七年大選慘敗後潰不成軍,馬卓安年代的高層暮氣沉沉,新上場的又接連輸掉往後的兩次大選。在青黃不接、後繼無人下,年輕、樣貌討好,沒有甚麼政治包袱的卡梅倫順理成章成為領袖。像這樣一個平步青雲的領袖要排除萬難,打破成規,推動巨變機會實在不大。
卡梅倫及保守黨提出的政綱、見解同樣沒有多少新意,他常掛在嘴邊的「進步的保守黨」(progressiveConservative)更有點自相矛盾,不知所云的味道。若果卡梅倫手上、腦中只有這樣的貨色,他根本不可能成為戴卓爾夫人第二,一個不留神還可能讓白高敦偷雞連任!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