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現在形勢來看,最低工資勢必通過立法,現在聚焦的,反而是最低工資該設於甚麼水平。「廿蚊張」所提倡的廿蚊時薪,有如癡呆晉惠帝的「何不食肉糜」,我們當然可以嗤之以鼻。剩下來的二十四元、二十八元、三十元、三十三元等水平都是值得討論的,但姑勿論最後定案如何,相信各方都必須考慮三大前提。
第一,整體社會物價指數的提高。這其實不難想像,員工人工高了,老闆們的成本自然增加,最直接拉上補下的方法,就是把銷售價錢提高。
為加價帶來合理藉口
以現時看來,最低工資政策受惠最廣的必是飲食界的同行,而奈何飲食業又為本港消費之主要範疇,所以物價整體上的上升將會是避無可避的事實。這種隱性的物價上升,將會比加徵消費稅所帶來的影響將更深遠,因為最低工資將會為老闆們提高了最好而又最「合理」的加價藉口,政府將更難控制物價。
第二,最低工資相信會引發一陣裁員潮,而這亦將會成為特區政府的計時炸彈。用最簡單的邏輯推理,從前「廿蚊」請回來的今天要用三十元請回來,那一班本是三十元的員工理所當然要把薪金上調了。作為老闆,要開源節流自然是把能力較低的一些前「廿蚊」員工裁掉,來把工資配給予加薪的人吧!這將會是最低工資對員工們最快而又最直接的影響,如政府未能妥善安置他們,這將會令其威望進一步受挫。
無減低員工工作壓力
第三,通過最低工資其實不過是香港勞工法表面上的進步,真正令最低工資變成有效的政策,實在要其他政策多加配合。有了最低工資並不代表工人的實際收入增加,跟其他先進城市比較起來,不斷加班的香港人,工作時間之長可謂舉世無雙,如果只有最低工資,而沒有最高工時、加班補水等措施相應配合,各勞動階層雖然人工是提高了,但實際的工作壓力絲毫不減,更甚至會因被裁風險提高了而擔驚受怕。
政府既然決定就最低工資展開漫長的討論,就應先三思而後行。如果最低工資通過,將會意味着港府這隻無形之手強行插進自由市場裏。既然情況已定,日後勞資雙方的糾紛勢必更需政府插手來管,在這樣的一個困境下,港府理應多積極提出更多能有效配合最低工資的措施,切忌如早前永利街「話拆又唔拆」般朝令夕改,以為「過咗海就係神仙」!
馬梓皓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