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對社民連的激烈抗爭多麼反感,不管你如何認同普選聯以尋求對話方式去爭取民主,甚至不管你對中央在香港實施「一國兩制」多麼有信心,單從這次中央和建制派對五區補選的全力打壓來看,你作為一個市民,想要爭取「公民」的權利,而不願淪為「屁民」,那麼你應知道在這次補選中,要如何取態了。
甚麼是市民?現在香港人所處的境況就是市民:在中央承諾之下享有法治與自由,但這承諾是沒有民主政治保障的,是隨時可以說變就變收回的。甚麼是公民?公民就是有政治權利的人民,不僅可以有選出行政首長和立法議員的間接民權(因為選出以後所有行政、立法的權力就由當選人去行使了),而且在重大爭議事項上有公民投票決定的直接民權。北京辯護士說中國是單一制的中央集權國家,因此不可有公投這種「創制複決」權,是胡說。不論單一制還是聯邦制,只要承認民權,那麼人民就享有間接民權和直接民權。甚麼是屁民?就是在無視人民應有權利,說人民「算個屁」的專權政治管治下的百姓。
五子總辭,本來是兵行險着,因為倘若建制派應戰參與補選,五子相信難以全取五席。這樣,要否決政府提出的2012政改方案就不可能了。這也是民主黨不參與總辭的主要原因。然而在中央一聲令下,民建聯、自由黨不參選,不但搶不到議席,且也失去力保2012政改方案的時機。顯然,中央把杯葛「公投」(儘管是變相的)看得比奪取建制派議席、力保政改方案更重要。因為民權的上揚,即意味着中央專政的權力被削弱,而權力是中共寸步不讓的。台灣三次公投,北京都強力反對,只不過權力之手伸不到台灣,無可奈何。香港已回歸,儘管標榜是「港人治港」,但若在中國主權下進行公投,即使實際上沒有公投的功能,也是對全國「屁民」的極重要示範。近年內地屁民挑戰專政權力的群體事件此伏彼起,而網絡世界又無法封鎖香港公投的訊息,因此中央把象徵意義的補選公投,看得比實際選戰輸贏重要多了。
對這次補選公投,中央定下了「不參選、不參與、不投票」的「三不」策略。林瑞麟2月時豎起一個「零」字手勢,得意地說:「我未聽過所謂公投,係零投票率都可以講係不戰而勝。」中央原以為補選時公社五子無對手,均自動當選,那就是「零」投票,也就辦不起公投了。但現在這個為「零」投票而設的局已破,前日共有26人參選,五區都會投票,公投肯定辦起來了。
建制派「不參選」,反而激起大專年輕人參選。中央號召「不參與」,也會激起許多人參與其事。「不投票」則是最後一招。曾特首在接受訪問時表示不會投票,林公公昨天說政府中人會自行決定是否投票。在政府與建制派杯葛投票的情勢下,相信也會激起不少人的逆反心理去投票。
公投的投票率會有多少,是香港市民對民主嚮往程度的試金石。毫無疑問,香港市民是有民主訴求的,只不過許多人未必贊同以公投這種方式去爭民主。政府和建制派對普選聯釋出善意,表示願意談,也使一些溫和派市民有幻想。然而,談只是攏絡手段,到目前為止,中央和建制派並沒有表示任何會接受或考慮普選聯方案的意願。前日左報一篇評論表示普選聯比起五區公投,它尋求對話的做法較可取,但同時表示功能組別體現「均衡參與」,不可廢除;普選聯將2012選舉與2012以後的選舉「綑綁處理」也「違反憲制程序」。換句話說,中央和建制派絕無向普選聯方案退讓半步的迹象。
因此,「尋求對話」也罷,全民投票也罷,說到權力,專權政體是一步不讓的。不過,由總辭五子打出了一個變相公投的缺口,香港市民總不能缺席這個在專制政權下難能可貴的表態機會吧:要當一個公民,還是任由宰制而逐漸淪為屁民?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