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談滙債:解釋滙價終繫息差 - 羅家聰

暢談滙債:解釋滙價終繫息差 - 羅家聰

近期焦點之一,是日圓再度成為套息交易界的主要融資貨幣,原因是日圓拆息重返低於美元拆息的年代(拆息以3個月檔期計)。曾經指出,兩幣息差是解釋兩幣滙價的最有力因素;若要解釋滙價變動,則相應因素是息差變動。

由此出發,美、日息差(美息減去日息)理論上應與美元兌日圓同升共跌。然則,觀乎自1986年有拆息紀錄至今,息差與滙價在03年前並非同向,不少日子甚至反向;同向只是近幾年的事(圖一)。究竟03年發生何事?量化寬鬆嗎?但07、08年沒有量化寬鬆,當時兩者一樣同向。
如果將美、日的息差與滙價關係換上英、日,觀圖(圖二)可見,英、日的息差與滙價同向關係由80年代末至04年止,將英鎊換上其他貨幣如澳元或德國馬克,相信情況相若。故可推斷,涉及日圓的套息交易其實由來以久,只是90年代日本大幅減息後,初期是借日圓買非美元的外幣,而03、04年間則逐漸改買美元。由此可見,日圓其實並非甚麼另類貨幣,同樣受制於息差與滙價之關係。
只要日圓低息,沽日圓的套息交易仍會持續;至於是否買入美元,則視乎美元相對其他外幣的息差優勢。然而,通脹乃全球現象,如08年中的通脹潮,日本也達2.3%!當外圍因通脹壓力大幅加息時,就是套息交易尾聲時。

羅家聰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