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金融改革寸步難行 - 盧峯

探針:金融改革寸步難行 - 盧峯

前不久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在金管局的《滙思》專欄撰文,嘗試拆解○八年金融海嘯的成因與教訓。按他的分析,今次海嘯有七大教訓,包括政府及金融機構沒有吸取教訓或吸取了錯的教訓,犯錯越大代價越大,金融創新及大量新的衍生工具令市場風險不減反增,影子銀行體系缺乏規管易闖大禍,監管人員水平要提升,金融市場無法自我糾正錯誤,保持金融體系穩定事關重大。
陳德霖先生提出的這七項教訓不算有甚麼新意,甚至有點把坊間說法「炒埋一碟」的味道。就以金融市場無法自我穩定、自我監管為例,金融大鱷索羅斯、著名經濟學者克魯明早在十多年前的亞洲金融風暴後已提出類似的質疑;英國已故政治經濟學家SusanStrange更早在九十年代已用賭局來形容金融市場,認為這樣的市場只會「追漲殺跌」,不能按價格機制自我調整。
陳先生只是個負責監管金融機構的技術官僚,不是學者或研究人員,希望他提出有新意、有突破的觀點要求未免太高了。撇開新意不論,陳先生歸納的教訓無疑值得各發達國家政府、金融市場、監管機構仔細研究,從而制訂改革措施,避免海嘯重臨。問題是不接受、不歡迎改革的力量越來越強大,游說的力度越來越猛烈;支持金融改革的力量及意見則越來越分歧,甚至「狗咬狗骨」,無法達到共識。
為甚麼說不接受改革的力量越來越大呢?簡單來說,任何因應金融海嘯而作出的改革都免不了要限制金融機構包括銀行與投資銀行及基金的活動、規模,避免再出現濫借、亂投機的問題。這樣的限制不管多輕微都可能會令金融機構更難開發及推銷金融產品,都可能影響他們的業務及盈利。
一年多前當這些金融機構陷於水深火熱的處境,朝不保夕時,他們還有可能因馬死落地行無奈接受一些對他們長遠盈利有影響的措施。可是經過大半年的搭救、炒作、注資,大部份金融機構已站穩陣腳,不需政府支援,部份已把欠政府的資金償還。荷包有了錢,不用再靠政府,金融機構自然不會再聽聽話話,自然會千方百計阻撓、拖延任何損害行業利益的措施。較早前部份大銀行、金融機構仍計劃向高層派發巨額花紅就反映了這樣的心態。再往下去金融機構財力再雄厚些,他們肯定有更多反對改革的大小動作。
除了金融機構以外,不少行業從會計到法律到其他商業服務公司都靠金融服務業「食飯」,他們在金融改革討論中肯定跟金融機構站在一線。再加上大銀行、大投資銀行財力雄厚,水源充沛,他們可以動員巨大的公關、游說力量,可以發動強大的輿論宣傳攻勢,反對任何對金融機構不利的改革如在不同業務間設立「防火牆」之類。事實上不少智庫組織、智囊機構有不少捐款來自金融機構及大亨,他們一聲令下,反對金融改革的輿論便會像排山倒海般湧出,令政府官員、議員面對巨大的壓力,不敢輕舉妄動。

還有一點是任何有意義的金融改革必須得到美國支持及首肯,偏偏共和黨在十一月中期選舉前已決定對奧巴馬政府採取全面抵制的態度。換言之,即使奧巴馬政府排除萬難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及法案,也不大可能在十一月前得到國會通過。十一月中期選舉後,共和黨極有可能奪回部份失去的議席,甚至重掌眾議院,到時候奧巴馬政府想改革將更有心無力!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