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二級保育 全球只有萬隻 港有57隻港白腹海鵰 七年多三成

國家二級保育 全球只有萬隻 港有57隻
港白腹海鵰 七年多三成

【記者蔡元貴報道】香港不僅是水鳥天堂,也是猛禽樂園。最近有團體調查顯示,香港今年成為全球第二大黑臉琵鷺補給站。漁農自然護理署一項長時間普查也發現,中國二級保育的白腹海鵰,在港數量過去七年多了三成。香港是白腹海鵰重要保育地點,限制郊區發展是保護白腹海鵰的關鍵。

處處築巢
《電塔》田灣港燈電塔有白腹海鵰築巢。

《樹丫》在樹上築巢後,白腹海鵰始終是出雙入對,予人恩愛的感覺。

一對在港燈電塔築巢

香港歷來共錄得27種猛禽品種,但在港繁殖的並不多,白腹海鵰是少數留港建港的猛禽。牠們在東半球分佈廣泛,由印度、菲律賓至澳洲都有白腹海鵰的足迹。這種猛禽偏愛在沿海、離島及濕地居住,在香港,海邊或水塘最易發現牠們。
01年的統計顯示,全球白腹海鵰的數量超過10,000隻。但一些從前有白腹海鵰聚居的國家地區,如泰國與南澳洲,近年數量越來越少。在中國內地,白腹海鵰偶爾可在福建、廣東及海南沿岸碰見,但為數不多,已列入國家二級保護物種,禁止捕獵及買賣。
漁護署鳥類工作小組自02年開始對全港的白腹海鵰作繁殖調查,調查人員花了七年時間,集中在海邊及離岸小島勘察,並且主要在每年12月至翌年5月的繁殖季節出動。結果顯示,去年本港約有30隻成年白腹海鵰棲息,包括14對在天然郊區,一對在田灣港燈電塔築巢。
漁護署據此推算,本港還有26隻未成年海鵰,加上西貢赤徑一隻在07、08年間錄得的雛鳥,估計現時全港約有57隻白腹海鵰。不過漁護署指出,白腹海鵰實際數字可能少於57,因為雛鳥死亡率頗高,有時又會遷離香港。無論如何,比起03年的23隻成鳥,香港白腹海鵰數量有明顯增長,七年間升了三成。

《險崖》偏僻的險崖上亦有白腹海鵰的巢。 漁護署提供圖片

郊區規劃很重要

白腹海鵰棲居位置遍佈香港沿海,東北區有洋洲、船灣淡水湖及深涌等,南部果洲群島、銀洲及石鼓洲,西部的龍鼓洲也曾錄得白腹海鵰蹤影。本地白腹海鵰生育的成功率很不穩定,07、08年為14.3%,08、09年卻有87.5%,視乎氣候變化。調查人員估計,介乎07、08年的冬季太過低溫,不利孵哺幼鳥。
普查過程中,調查人員共發現17個鳥巢,其中10個位於香港東部。這是因為東邊的海岸線較長,離島較多,都是白腹海鵰的理想棲息環境。郊區規劃工作對保育海鵰異常重要,17個白腹海鵰巢當中,有9個位於郊野公園、海岸公園及特別地區等法定保育區域,減低了人類活動的滋擾。
本港的白腹海鵰平均每年每對生育一隻幼鳥,其中西貢海大岩口的一對,七年間誕下六隻幼鳥。西貢洋洲、港島青洲及黃麻角的三對比較弱,過去五年都未能播種。調查人員指出,白腹海鵰是敏感動物,生育率深受城市發展影響。舉例說,西貢洋洲的鳥巢與西貢碼頭僅相距700米,鳥巢對出海面船隻交通繁忙,棲居該處的一對海鵰夫妻繁殖率偏低。相反,大岩口一帶人類活動較少,附近海域又有漁戶作業,不時有死魚供白腹海鵰食用,助長了牠們的繁衍能力。

白腹海鵰小檔案

名稱:White-belliedSeaEagle
學名:Haliaeetusleucogaster
特徵:頭、胸、尾都是白色,翅膀黑色,尾部短小;身長約60至74厘米
繁殖習性:基本奉行一夫一妻制,雛鳥死亡率高,愛在海邊及湖邊築巢
香港分佈:廣泛棲居於沿海,較集中於東部,估計現有57隻
現況:中國二級保護動物、香港瀕危物種

資料來源:漁農自然護理署

話你知:選定對象 矢志不渝

白腹海鵰對伴侶的忠貞,叫人類也慚愧。牠們一旦選定了交配繁殖的對象,就矢志不渝,不過單身的白腹海鵰介入同類夫婦,企圖搶走伴侶的事,在香港都有人見過。然而,當伴侶中有一方死去,另一半就會很快找過新的配偶。
白腹海鵰「搵樓」各有所好,海邊是必然之選,但有些會選在石崖成家,有些則愛在樹林中立室。調查人員發現,鄰近國家級地質公園的西貢罾棚角,有一對白腹海鵰在石柱群上築巢﹔東北離島洋洲的大片樹林,也錄得一個白腹海鵰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