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功能組別的存廢問題,近日再成輿論焦點,成為城市論壇爭辯的話題。但是,在終極普選聯盟拋出的先增後減方案遭親北京人士及中聯辦官員冷遇後,無論民主派,還是市民,都應該放棄幻想,不應再放棄尊嚴與「普及而平等」的選舉原則,去延續功能組別的存在,而應堅定地對港府、對北京說:我們要的是真普選,我們要求廢除功能組別。
立法會功能組別議席的設立,只是香港政制發展的一個過渡性安排,違反了人權公約和《基本法》,這已是社會共識。就連反對五區公投、堅持保留功能組別的親北京議員王國興接受左派報章專訪時也不得不承認,現時的功能組別議席的產生辦法,並不符合「普及而平等」的原則,他也呼籲功能組別議員必須自強以迎接普選的來臨。
以2008年立法會選舉為例,分區直選的選民人數為337萬,功能組別的選民人數不足23萬,但功能組別的選民享有選出一半議員的特權,何來平等?就算以普選聯的新方案,將區議員組別的11席改由全港市民投票選出,但候選人只能是區議員,仍違背了被選舉權的平等原則。
去年11月,政府公佈政改諮詢方案時,筆者已指出,在不普及、不平等的選舉下,立法會議席的增加,絕不是民主的擴大、民主成份的提高,反而首先是公帑開支的增加。香港納稅人為一名立法會議員支付的的薪酬、醫療津貼及工作開支償還款,一年高達182萬元。為甚麼要市民為不平等選舉下產生的議員,每年再增加1,800萬元,甚至3,600萬元的負擔?
香港立法會議員與人口的比例極高,如果按政府的建議,2012年立法會議席增至70個,相當於10萬人口一席,如果按普選聯的建議,議席增至80個,更相當於8.75萬人口一席,而美國眾議員、台灣立法委員、南韓國會議員與人口的比例,分別為70萬人口一席、20萬人口一席和18萬人口一席。
功能組別違反「普及而平等」的選舉原則,不只表現為選民的選舉權、被選舉權的不平等,更表現在立法會議事規則上的分組點票。非經普選產生的功能組別議員,在分組點票中可以否決直選議員的議案。而按全國人大常委會的釋法,香港的政改方案須獲立法會三分之二多數通過,如果增加功能組別議席,令人擔心未來的普選政改方案,在立法會表決時將遭遇更多障礙。那些新增的區議員組別議員,有幾個可以承諾將來會支持廢除功能組別、支持普選?
可悲的是,普選聯對功能組別先加後減如此委屈求全的建議,也未能得到親北京人士的好評,遑論北京的積極回應。事至如今,再幻想以保留功能組別及其特權若干年,換取北京同意在2020年廢除功能組別,無異與虎謀皮、自討無趣。「張廿蚊」事件已再次證明,民意充份表達時,保皇派也好,北京當局也好,都不敢完全逆民意而行。要廢除功能組別,要實現真普選,不能靠上書北京,不能靠在議員數目上與政府討價還價,而要市民站出來、說出來。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