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是靈物,也是名貴中藥材,不但滋補壯身,強腎養陰,還除濕毒,對皮膚疾病極具療效。龜的血、肉、肝、膽、蛋、尿等等均可供藥用,不過主物是甲殼─背甲為「売」,腹甲是「板」。
龜苓膏老店宣傳其製法及材料,包括土茯苓、連翹殼、荊芥穗、白癬皮、地夫子……主角當然是龜板。強調熬成膏狀膠質來自「敗龜板」。看到這「敗」字,便問店主:
「何以『敗』的龜板更好?」
「敗指『陳舊』,像陳皮,不是愈陳愈香麼?」他解釋。
我知取龜腹甲之方式有二:─(一)把龜活殺後,剔取筋骨取板洗淨曬乾,曰「血板」;(二)煮死之取板,曰「湯板」。血板質優於湯板。但陳舊板勝過新鮮板?我對「敗」字心存疑惑,因有負面意思,如敗壞、腐敗、失敗……無着落的中女還是「敗犬」女王。且龜每遇外敵,都將頭尾四肢縮入甲売中,雖稱「六藏」但亦有「敗將」醜名,好不爭氣。無論如何並非美譽。
終於我知道了:所謂「敗龜」原來是「拜龜」的諧音轉字,古人以龜甲占卜,經過歲月古舊之物入藥,非因「敗」而因「拜」,如此淵源既陳且神。
下回吃龜苓膏覺得特別有靈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