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德有理:新興市場債券風險降回報佳

萊德有理:新興市場債券風險降回報佳

環球經濟已逐漸步出衰退陰霾,然而各國開始籌謀退市策略,加上歐洲債務危機籠罩下,股市波幅頗大。金融海嘯後,新興市場及已發展國家的財政狀況已高下立見,適當地加入新興市場資產,能為投資者有效分散風險,並提高回報。
新興市場的投資風險,一向被認為高於已發展國家。在過去3年,新興市場的股市波幅比已發展國家高,但貝萊德認為經風險調整後,新興市場的回報已日益改善。
過往投資者憂慮新興市場政治不穩,但近年中國、巴西、俄國、馬來西亞及印度等國政局穩定,挽回不少市場信心。

負債水平優於已發展國家

自1992年以來,新興市場經濟增長達116%,遠優於七大工業國(G7)的37%,可是新興國家股市市值僅佔全球約12%,證明投資者可更積極地選擇分散投資於新興市場。
另一項一直困擾新興市場的問題,是國家財力薄弱,易招致危機。如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及亞洲金融風暴。無疑過往新興國家確有不少問題,但吸取過形形色色的教訓後,近年已積極改善經濟架構,國家負債水平及儲蓄率均遠勝已發展國家。
是次金融海嘯便是絕佳例子。新興市場縱受打擊,但程度不但遠比歐美國家輕微,更率先復蘇,成為帶領全球走出衰退的先鋒。近來歐洲諸國飽受債務困擾,希臘更要向歐元區及IMF求助,才有望度過難關。
事實上,負債高企的不只是上述歐洲國家,日本、美國、英國等經濟大國統統債務纍纍,預計至2013年,G7國家的平均負債水平將佔其GDP逾120%,反觀新興市場如巴西負債比率不足40%,中國及俄羅斯更低於20%。新興市場債券的風險溢價已漸降,加上強勁的經濟增長及年輕的人口架構等正面因素,使新興市場主權債券越見吸引。

本地貨幣債券漸受歡迎

同一道理,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長、內需發展等,為企業提供長遠的有利因素,傳統上這些債券多以美元計價,但近年以當地計價的債券越來越受歡迎,除可享受新興市場的快速增長,更可投資於美元以外的資產,多了一個分散投資的選擇。

BLACKROCK貝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