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組別的存廢,不但是政改能否向前的關鍵,也成了一個非常惹火的題目,引發激烈的辯論。昨天的城市論壇就上演了一場精采、刺激的辯論,台上的嘉賓固然針鋒相對,寸步不讓;台下的觀眾、市民同樣舌劍唇槍,各持己見,火花處處,到論壇結束後一些參與的市民繼續追擊支持保留功能組別的講者,不斷向他們指罵及抗議,令場面更鬧哄哄。
功能組別既涉及小部份人的特殊利益,也影響到香港的長遠政治發展及社會發展,參與討論的人不管贊成與反對都自然會很上心、很肉緊,言詞及態度難免較為激烈火爆。重要的是所有討論者、參與者要恪守和平理性討論的原則,避免使用侮辱、威嚇語言,更不能採取威嚇性的手段或手法。否則,整個討論便會變質,變為鬥惡鬥大聲的遊戲;持不同意見的人或團體則變得更水火不容,難以溝通。
撇開保護既得利益及政治特權這個原因,支持保留功能組別的議員、政團還提出了一堆理由支持本身的看法,例如功能組別可以防止民粹政治興起,功能組別確保均衡參與,功能組別可反映不同行業的意見……等。總的來說,支持功能組別的人認為這樣的選舉方式有它的歷史與現實作用,不應取消。只可惜這些理由、原因都似是而非,完全站不住腳。
先說民粹主義或民粹政治。支持功能組別的議員、政團指的民粹主義主要是指普選後可能出現「人多蝦人少」的亂局,可能出現不按法律、規章、制度辦事的亂局,令少數人的權益輕易被剝奪、令核心價值如法治、保障個人權利受衝擊。這樣的憂慮既低估了市民的智慧,也低估了香港的制度資產。法治是香港優良的傳統,是香港最強固的價值及制度,不管政黨得到多少議席或選票也不能輕視法治制度,也不敢挑戰法治這項價值。換言之,個人權利、少數人權利、確當程序(dueprocess)都會得到獨立的法制保護,不受多數黨、多數人剝奪,更不需由功能組別的議員保護!
相反,保持功能組別只會削弱市民對政制及決策過程公平性的質疑,只會削弱政治體制的認受性及公信力,甚至迫使市民及政團採取體制外的方法及程序解決問題,迫使市民用上街、群眾運動方式爭取權益,久而久之,原來的確當程序將無人遵守、無人尊重,大家只想靠「大聲」、激烈行動或枱底交易處理問題。這不是令香港變得更民粹嗎?
至於指功能組別確保均衡參與同樣不成立。所謂均衡參與指的是不同階層、不同背景市民都有平等參政機會,都可參與議會工作及公共事務。功能組別剛好相反,它為少數人特別是大商家及他們的代理人預留大量參政、決策機會,其他人包括中、小商家、上班族的機會則十分有限,甚至無法參與,也沒有為他們發言的代表。這種只讓少數人發聲的制度無論如何不能算是均衡參與。
應該看到,功能組別從開始就是一個過渡性安排,是因為中國政府及大商家對普選有戒心、有疑慮才出現的。二十年前《基本法》定稿通過時規定香港政制最終邁向全面普選也清楚顯示,功能組別只是過渡性的安排,必須逐步取消。現在,香港平穩過渡已超過十年,回歸前的種種憂慮如擔心香港變成反共基地已煙消雲散。當不必要的憂慮過去後,功能組別這個險惡、保護特權的安排實在沒有甚麼理由繼續存在。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