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連升三季後斷纜,恒指昨收報21239點,跌135點(0.63%),全季累計跌2.89%。43隻藍籌中,出口股威盡,利豐(494)、中遠洋(1199)及思捷(330)齊齊以逾18%包攬三甲位置,即使第四及第五位的招商局(144)及國泰(293),亦可視為出口概念股,股價單季進賬超過一成。
滙控全季挫12%拖累大市
風水輪流轉,去年表現最佳的富士康(2038)、騰訊(700)及中信泰富(267),上季腳軟,分別挫9.2%、7.5%及11.2%。至於重磅股滙控(005),放榜後節節後退,全季挫11.5%,成為拖累大市元凶。
內地首季兩次調高存款準備金率,加息陰霾揮之不去,中資股表現失色,H指收報12397點,單季挫3.1%;滬綜指及深成指分別瀉5.1%及8.8%,報3109點及12494點,兩者為亞洲區表現最差指數。
板塊計,醫藥股成為首季焦點,包括神威(2877)、廣藥(874)及李氏大藥廠(8221)等,首季升幅介乎33%至79%,連帶龍頭股國藥(1099)亦進賬27%,連成交一直疏落的位元堂,昨日一口氣衝高17%,成交超過1億元。
多位基金經理不諱言,美國國會通過醫療改革,以及中央推行醫改藥改,未來3至5年中國醫藥股可保持雙位數字盈利增長,可繼去年汽車及家電股後,成為今年最突出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