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孔教團體負責人要求把孔子誕列為公眾假期後,香港的道教團體也有類似的做法。昨天,道教聯合會主席湯偉奇先生公開表示,該會將正式要求把老子誕辰(道祖誕)列為法定假期,希望政府考慮;他認為申請雖然不可能一步到位,但道教團體將每年都提出申請,希望可以用誠意打動政府及社會人士。
宗教節日定在何時,如何慶祝是宗教本身的內部事務,宗教團體、領袖、信徒自然有本身的一套規範、傳統加以釐定。但把宗教節日或紀念日變成全民、全國或整個城市的假期則涉及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考慮,涉及民眾的接受程度與共識,的確不適宜倉卒、輕率作決定。
以香港為例,由於九七年前是英國殖民地,英國奉基督教(聖公會)為國教,與基督教相關的節日如即將來臨的復活節及十二月的聖誕節便自然被定為假期。到回歸後,新的宗主國──中國是無神論者,但為了平穩過渡,保持連續性,中共並沒有着意改變與基督教相關的假期,只把一些政治性的紀念日如十月一日中共建政的日子,七月一日回歸紀念日,五月一日勞動節為法定假期。換言之,目前的法定假期安排是歷史沿襲與政治現實之間的平衡,是變動較少的一種安排。若果改變目前的安排,肯定會觸及不少人的情緒,引發社會紛爭、不便以至利益衝突。例如近期先後有孔教、道教團體要求把他們的宗教節日列為假期,好讓信徒方便紀念有關日子。要滿足這些要求,特區政府可能要剔除現行的部份節日,如何選擇是很頭痛的事。假若要削減與基督教相關的節日及假期,這些團體及信徒可能會有反彈令政府左右為難。
此外,假期如何釐定關乎大量經濟、生意收入。旅遊、餐飲、消費、零售市道每每跟節日及假期息息相關,越是傳統或習以為常的假期,越多與它相連的消費及商業活動。倉卒的改變假期肯定會對這些旅遊、消費活動有影響,甚至可能削弱本地消費開支,令整體經濟蒙受損失。事實上香港是個非常倚賴內部消費的經濟體,任何可能損害消費市場的變動都必須小心行事,以免造成預計不到的傷害。
當然,社會不斷在變,節日及假期的安排也不會一成不變。重要的是讓社會有充足的醞釀及討論,讓不同團體、階層清楚明白改變的代價及意義,減少變動可能帶來的震盪。
其實,除了考慮應否把不同宗教節日列為假期外,更逼切、更值得爭取的安排是把法定勞工假期由十二日增至十七日,跟法定公眾假日看齊。
應該看到,香港勞工工作時數極長,有薪年假則少得可憐,一般只有七至十一天,比發達國家動輒三、四星期年假遠遠不及。再加上很多主要經濟體包括中國、台灣都實行五天工作制,香港大部份上班族則每周工作五天半至六天。把特長工作時數及特多工作日數加起來,香港上班族的休息時間實在太少,根本沒有空餘時間照顧家人及發展其他興趣。若果能把每年法定勞工假期增加五天,上班族便可以有更多空閒時間休息及充電,便可以有更多餘暇跟家人共聚。這肯定有助改善工人健康,提高生產力、減少家庭問題。
而且,增加五天勞工假期對香港這個消費型城市來說是利多於弊的,因為新增的假期可以帶來額外的消費,足以彌補勞工成本的輕微上升。
道教團體說每年都會力爭老子誕為法定假期,看來上班族及工會也應盡快爭取把法定勞工假期從十二日增至十七日!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