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家指,金融海嘯令過往經濟增長和通脹維持穩定的年代告終,往後經濟環境可能搖擺不定,令企業盈利更難預測,加上美國人口老化及華府退市政策失誤的風險,可能成為股市長線前景的最大障礙。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以來,全球主要工業國的經濟增長和通脹數據波幅大減,經濟學家普遍稱之為「大穩定期」(GreatModeration)。由於經濟表現穩定,投資者對企業盈利有清晰的展望,遂願意以較高市盈率吸納股票。
通脹經濟二戰後最波動
但金融海嘯期間,各國央行作出史無前例的減息行動,又瘋狂「印銀紙」救市,結果可能引發嚴重通脹,但亦可能墮入日式的通縮困境,經濟增長和通脹前景均模糊不清,各國政府退市的結果難以預測,意味全球正處於二戰以來,通脹、經濟和貨幣政策最為波動的時期,企業盈利前景極不明朗,過去25年對企業估值方法目前未必適用。
事實上,今次全球復蘇是由各國央行一手造就,太早和太遲退市均對股市造成極大風險,但目前央行評估實質經濟狀況卻極為困難,聯儲局退市將對息率有何影響,當地銀行借貸活動何時回升並引發通脹等,均是投資者以至聯儲局均無法回答的問題。
巴克萊策略師龐德指,除經濟環境波動外,人口老化亦可能令股市受壓,未來十年,除非中、印投資者突然熱衷於投資發達國股票,否則美股市盈率必定回落。
本周大市方面,美國周五公佈的非農業職位雖是市場焦點,但當日美股休市。分析員估計,若本周出爐的樓市及製造業數據對辦,加上基金經理可能趁周三首季完結前粉飾櫥窗,將有助美股三大指數本周創造連升五周的佳績。
記者:廖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