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還是不幫,救還是不救。
歐盟在希臘債務危機的態度幾乎是一周三、四變。有的時候歐盟各國好像已達成協議,準備隨時撥出數十億或上百億歐元支持希臘政府度過難關,平息市場動盪,穩定歐元區以至全球經濟。只是支持的話音未落,便有另一把聲音說希臘政府先做好本份減少赤字才再談援助問題,又指希臘情況不會累及歐元區整體。就是這樣你一言,我一語,希臘債務危機遲遲未解決。
其實,發出不同意見、不同聲音的官員或人士連說話的語言也不同。有意支持希臘的意見基本上是說法語的,反對出手的大都是說德語的,而且是一把女聲──是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Merkel)的聲音。
這位被稱為德國鐵娘子的默克爾自希臘出現債務危機以來幾乎從來沒有鬆過口,從來沒有和顏悅色的表示該慷慨貸款予希臘或其他「歐豬國家」,而是一再強調各國政府包括希臘要先清理好門戶,先努力減少財赤,歐盟才應該討論是否及如何施以援手。即使在市場最動盪,歐元兌美元大幅波動的時刻,默克爾也未動搖過,也沒有打算立即開倉派米!
默克爾為甚麼這樣強硬呢?從個人來說,她非常看重歐元區定下的財政政策紀律,認為歐元區各國應當致力保持財政赤字在既定的範圍(即不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百分之三);一方面確保歐元區政府的財政穩健性,另一方面也可避免某些不負責任,「洗腳唔抹腳」的政府輕易把爛攤子轉到其他國家特別是德國身上。在默克爾眼中,希臘債務危機根源不是金融海嘯,而是希臘政府理財不善,大派福利,大增開支造成。既然希臘政府是在不負責任的「擺酒請客」,德國及歐元區其他國家當然沒有理由替她「會鈔」。事實上早在希臘爆煲前默克爾已曾公開建議把持續違反財政紀律的國家踢出歐元區,她現在的強硬態度不過是貫徹自己的想法而已。
除了默克爾個人的態度外,德國央行官員、財金界人物以至一般民眾向來對歐元區部份成員有微詞,認為這些國家如希臘、葡萄牙只懂享受加入歐元區帶來的各種好處及補貼,卻不太願意遵守所需的義務及紀律,經常借機爭取額外的投資、補貼,又不肯因應經濟情況節衣縮食。在這樣的情緒及印象下,他們自然不太願意隨便向希臘等國伸出援手,而這也是德國政府每每在關鍵時刻不肯開綠燈的主要原因。
相反,法國本身對財政紀律的要求不像德國那樣嚴格,總統薩爾科齊又好出風頭,常常想扮演歐盟「龍頭」的角色,於是法國便常常擺出一副熱心幫助希臘的模樣。
還好,德國對歐盟的投入依然熱心;為了保住歐盟,歐元區的穩定性,德國鐵娘子最終跟法國合作定出一套拯救希臘的方案,避免情況惡化。最新消息是歐元區國家會跟國際貨幣基金會聯手出資。誰都知道求助國際貨幣基金會是一劑苦藥,國基會肯定會規定希臘政府大削開支、赤字才會撥出款項。九八年金融風暴後印尼、南韓求助國基會時就吃盡苦頭,德國鐵娘子也許是因為找到了有力逼希臘清理門戶的國基會才決定跟法國站在一線,確定拯救方案。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