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個人縱使千般不是,有一樣倒常常引以為傲:有口話人的同時,也有口話自己。甚至有時見到風吹草動,人家挑挑眉毛還來不及指名道姓,我就殷勤認頭拿屎上身。譬如那天有段新聞揭露購物狂在男界的橫虐,我一讀便產生刺痛感覺,知道被數落的正是我這種自身難保卻仍然奮力促進社會繁榮的貨奴─雖然未去到黎小姐黃先生他們「買嘢唔使睇價錢」的天人境界,而且極可能永遠煉不成視銀碼若無睹的正能量,但如果你不幸見到我的信用卡月結單,肯定會發出「呢條友都幾唔生性噃」的喟歎。
文末附送預防過度消費錦囊,第一招「減少接觸會引發你消費念頭的東西,例如消費網頁及時裝雜誌」,真是五雷轟頂。80前的舊人類,勞煩手指購物的成數相對偏低,網上誘惑連色情站也成功迴避,可是花花綠綠的定期印刷品的確是死穴,一打開那隊心魔組成的和音團馬上齊聲詠唱,不論調子是那一款,押韻的不會不是「買」字。關起門來看圖識衫,久而久之未免與鏡子疏遠,漠視客觀條件的限制,自己明明是曾志偉餅印,也夾硬上了照片裏那個金髮藍眼超模身,不合尺碼的時戴令,抄一半已足以令人淪為小丑。
學費交足終於畢業,約莫三年前,的起心肝戒雜誌,最先成功搣甩《Arena》、《男人時式》這些大花筒少林寺,接着掛「生活風格」旗幟賣靚衫的《i-D》和《DazedandConfused》一概杜絕,最後連同聲同氣的基佬消閒指南也拒於門外。從此不購物了嗎?那又未至於,但囉囉攣的時刻確實較以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