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去年回落三成幾,中國石油(857)盈利只跌一成已算唔錯,同樣係賺過千億元(人民幣.下同)嘅工商銀行(1398),雖然盈利亦增16%,但喺中央嘅經濟調控手段下,國企靠本業賺錢越嚟越難,難怪紛紛要搞其他生意。
內地存款息口唔似香港近乎零,喺銀監指導信貸投放下,存款基礎大嘅銀行如果唔將錢借出去會好蝕,但借得太多,阿爺又唔高興要發懲罰性票據、加存款準備金率封殺,加上息差收窄,銀行只好力谷非利息收入去谷數。工行單係呢方面嘅收入,去年就大升34%,佔營業比重超過兩成。
同樣嘅困境發生喺中石油身上,如果唔係煉油業務轉盈賺173億元,純利會跌近三成,同國際油價跌幅睇齊。喺國家價格管制下,內地成品油價未能跟國際接軌,過去油價高企時,中石油慘,中石化(386)更慘,煉一桶、蝕一桶。
中石油成本控制做得唔錯,油價大跌整體毛利率只跌0.2個百分點,天然氣更微升。可是即使營運有改善,但稅制拖累,結果事倍功半。
中石油淪為公用股
過往為咗喺石油巨企身上Good水,油價高企時要向中央交特別收益金,股東見到都好「肉赤」。去年嘅喜訊係呢筆支出由853億元大減至200億元,以為飲得杯落,點知新實施嘅燃油消費稅,本身交開135億元嘅中石油,突然要交824億元,仲有林林總總好似城建稅同教育費加埋53.7億元。結果到頭來錢係賺少咗,稅款卻交多9%。
國企、央企面對嘅挑戰係產能見頂、增長放緩,但又要配合國家每年10%高經濟增長,通脹低於3%嘅整體規劃。行業雖為壟斷,卻享受唔到主動定價嘅優勢,供求自然失衡,經濟效益梗係偏低。中石油已淪為公用股嘅現金牛,要追尋昔日高增長故事,睇怕要向佢下一代,轉型做低碳天然氣嘅中油香港(135)發掘。
董事長蔣潔敏話中石油LOGO係一半石油一半天然氣,加埋係一個太陽,希望唔係一片夕陽。
胡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