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受策略性股東所持股份解禁及集資傳聞影響,全球市值最大銀行工商銀行(1398),股價近期面對一定沽壓,為穩定市場情緒,該行昨出其不意地宣佈加入內銀股A、H股融資行列。一如中國銀行(3988)模式,工行董事會通過,發行不多於250億元(人民幣.下同)A股可換股債券,以及發行不超過H股已發行股本20%的新股。
記者:劉美儀
集團董事長姜建清表示,完成A、H股融資計劃後,「未來3年內毋須再通過二級市場融資」,期望該行資本充足比率能維持12%以上水平;而H股新股配發會透過快速配售(一般為場外大宗交易)形式進行。集資後,他相信對工行每股盈利只會造成僅「幾個百分點」攤薄效應,對股本回報率更不會帶來影響,截至去年底有關水平為20.15%。A股換股債年期不逾6年,票面年息不超過3厘。
3年內毋須再融資
投資銀行界估計,若工行用盡獲授兩成H股新股的發行權,集資規模約936億元,連同A股換股債計,每股盈利攤薄影響最多約5%。消息指出,工行H股集資規模應不會超過780億元水平,具體細節仍有待研究。投行界預期,最快今日公佈業績的建設銀行(939),亦可能作出相類似的集資部署公佈。
工行昨亦嘗試拆解對股價構成沽壓的另一「炸彈」,即下月28日到期解禁、由高盛持有的131.8億股工行H股。姜建清表示,高盛對投資工行獲得的回報非常滿意,對方願意「保留所持大部份股權」,與工行發展長期合作關係。較早前另一策略股東德國安聯保險在09年年報披露,所持的32.17億股工行股份,於去年10月底解禁後,已減持了10億股。
高盛未擬悉售持股
消息透露,高盛會保留超過五成所持工行股份作長期投資,又指該公司在區內不少地區,如韓國或其他東南亞國家所作的投資項目,年期可以長達8、9年,至於餘下並非長期持有的工行股份會否即時沽貨套現,消息指視乎市場環境,但沒有立即沽售的逼切性。
截至去年底,工行核心資本充足率按年下跌0.85個百分點至9.9%,整體資本充足率亦從前年底13.06%降至12.36%。
內銀股集資浪接浪,中行及交行(3328)將陸續啟動集資計劃;對於工行融資時間表,姜建清說,該行資本充足率在內地同業中屬較高水平,因此可「更從容」地選擇較佳集資時間,毋須倉促進行。
工行行長楊凱生早前在兩會期間曾表示,短期內沒有集資需要;他昨補充說,隨着監管要求不斷變化,而增發股權亦須經過一段程序進行,現時宣佈集資計劃,希望提早讓外界有所預備,有助穩定市場及投資者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