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提升公立醫院服務質素,醫院管理局於2010/11年度推行新政策,首次設立5,000萬元特別撥款及制訂11項臨床服務指標,若醫院達到指標可獲特別撥款,作為提升服務量及質素的誘因。指標包括減少專科門診輪候時間及抗藥性惡菌入血率等。
達指標可獲特別撥款
醫管局行政總裁蘇利民表示,去年推行「績效撥款」,按醫院服務量及病症嚴重程度來撥款;實施首年原希望增加治療2.6萬人,現時已超額完成,下年度希望再增加治療3.2萬人。
他指,下年度會推行新政策,設立5,000萬元特別撥款及制訂11項臨床服務指標,若醫院達到指標可獲特別撥款。指標包括減少外科、內科、精神科及骨科專科門診輪候時間,減少乳癌等癌症治療輪候時間,減少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入血率、普通科門診病人控制高血壓成效、糖尿病控制及病人再入院情況等。他指局方並非要求醫院達到某硬性指標,若有進步便可獲撥款。
他指,本年度醫生流失率4%,希望下年度流失率相若,甚至因挽留資深醫生而減少。本年度護士流失率4%,他希望透過減少護士工作量後,下年度流失率可減至2%至3%。
蘇利民指,希望可進一步減少專科門診輪候時間,會推行電子轉介系統,減少普通科門診及急症室的轉介數目。他指專科門診輪候不應多於一年,現時局方只就緊急及半緊急個案設立輪候時間指標,但沒有非緊急個案指標,未來一年會與前線人員商討。他認為輪候三至四年不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