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中國名人「不慎」穿上日本標誌服而給中國愛國份子謾罵,「傷害民族感情」罪名可大可小。世上有些事有些人做不得,有些地雷踩不得,是為「原罪」。像德國人不能拿猶太人來開玩笑,納粹精神不能復辟於任何形式的文化、潮流、時尚元素。意大利人也絕不可墨索里尼上身,法西斯主義的美是一回事,手到拿來若無其事穿上身肯定有事。
這種從戰爭罪行延伸的罪孽美學,在歐美都有充份的反省,有時甚至過猶不及。猶太的受害意識過度高漲,在某程度甚至化妝成另一種暴行,見諸巴勒斯坦的瘡痍,已逝《東方主義》知識份子薩依德曾撰文批判,即使猶太裔學者也曾反思。只有德國人被褫奪發言權,這是沒法子的事,等於世世代代要為戰爭與大屠殺付出代價。歷史便是如此弔詭與不可理喻。
對戰爭道德與人性着墨最深的思想家叫漢娜.阿倫特(HannahArendt),德國籍猶太人,女人。以最弱勢的位置,作最強勢的批判,令人無話可說。但她的情人、德國哲學大師海德格,支持優生,就有納粹屠手之嫌,大大影響他的學術評價。換句話說,猶太人批評猶太人沒問題,批評德國人更順理成章,德國人自省值得尊重,但斷不可批評猶太人。
同樣,唯一可以挑動中國民族感情的元素,是「日本」。這是暫時沒有任何出路的道德困境。只要一天兩國人民對此敏感度不夠,一天都有人自覺受傷而出現仇恨情緒,其「民族感情」的澎湃度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