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治安的《統戰秘辛》中有些人是香港人熟悉的,一個是王寬誠,一個是陸鏗。
我們原以為王寬誠是憑自己獨到的投資眼光,而成就北角地王的。原來那是章乃器留交給他的產業。章乃器是抗戰前後都支持中共的民主人士,他是思想家、政治家、社會活動家,又是實業家。1947年來香港,創辦地產公司,獲利豐厚。中共建政後電邀他北上參加人民政協,籌建新中國,眼看參加建國大業,當然比在香港搞地產前途光明得多,於是他把香港產業交給王寬誠。其後在反右中,章乃器落馬被打成賤民。而王寬誠則成了親中共的香港富豪。1963年王去北京,與章乃器談了兩個晚上。章向王提出,自己離開糧食部部長的職位時,存摺僅有511元,現每月只獲發生活費,手頭很緊,想向王借二、三千。王說,莫說三千,三萬也沒問題,但要你先解決自己的根本問題─向黨認錯。根本問題不解決,「使我們要幫助你的朋友無法幫助。」─由此可見,以大資本家姿態在香港、內地活動的王寬誠,實際上「黨性」還是很強的。
關於陸鏗,作者提到他在97年出版的《陸鏗回憶與懺悔錄》,其中提到鄧小平1975年親自批准他去香港,77年鄧復出,又提放他出去,作者以見證人身份,認為多「不實之辭」。事實上陸想出去,起重要作用的是時任公安部副部長的凌雲,當時在統戰部工作的作者,1978年寫了一個報告《關於寬大釋放人員申請回台去港問題的請示》,凌雲同意後交幾個中央常委批准,陸鏗只是整批人中之一。他離去前,由作者陪同他去大慶、大寨學習訪問,他說,有了這兩面紅旗墊底,「我出去後,什麼風浪都經得起。」言談間充滿對共產黨的歌頌。
作者在這篇文章後面寫道:「我想,記者是歷史記錄者,不該是歷史編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