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中國外交部及美國白宮都想淡化Google事件的政治影響,強調不會影響中美關係,但是,Google將Google.cn搜尋引擎導向不設審查的Google.com.hk,此舉對中國控制互聯網、箝制新聞和言論自由的挑戰,還是不言而喻的;而香港一夜之間成為Google的避風港,事實上也被擺上火山口。
Google一方面在意識形態方面挑戰中共,另一方面又保留在中國內地的其他業務,還想牟取商業利益,無異於與虎謀皮。Google的公然反抗,既有維護其商業道德的因素,又反映了美國商界在中美關係日趨惡化之際,難以承受來自美國國會及政府的壓力。中國美國商會負責國際事務的高級副會長薄邁倫(MyronBrilliant)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訪問時坦承,中國政府不能再指望美國企業有能力抵制和阻止國會對華政治壓力。
多一個被指摘藉口
對於Google選擇香港作為避風港,《華爾街日報》的評論指出:「現在的問題是中國政府對谷歌鑽『一國兩制』空子的做法還能容忍多久。」其實,Google利用香港搜尋引擎規避北京的監管,並不能真正將開放的網絡帶給內地網民。就算Google.cn下個月不被釘牌,在當局的防火長城屏蔽之下,那些在搜尋結果中顯示涉及敏感內容的網頁,內地網民也不是可以隨意打開的。
反而,在親共人士眼中,香港又多了一個被指摘為反共基地的藉口,多了一個為《基本法》23條立法的藉口。港府將受到何種壓力?「一國兩制」又將受到何種衝擊?且拭目以待。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