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全球43家央行官員預測,人民幣最早2025年或成為全球外滙儲備貨幣,比例至少5%。專家認為,人民幣實現可自由兌換是關鍵,隨着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人民幣在全球外儲的比例遠不止此。
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對本報說,目前各國都想持有人民幣,但不可自由兌換令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無從談起。他預計,到2020年,90%的資本項下可實現自由兌換,屆時中國至少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全球最大貿易國,5%的外儲比例明顯偏低,但關鍵還是取決於外國能不能儲備人民幣,而非願不願意。
比例5% 自由兌換成關鍵
滙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梁兆基認為,至2025年人民幣有機會實現全面兌換,但要作為全球儲備貨幣在亞洲有可能,而非世界性,因其相對美元、歐元距離仍大。不過,到2030、2040年,人民幣作為外儲的比例將逐步擴大。他指出,要成為全球儲備貨幣,中國必須大力發展債券市場,並開放人民幣,令外國人可持有,數量亦要大。
中信嘉華中國業務首席經濟師廖群較樂觀,他預測到2020年,人民幣已可完成自由兌換,中國作為投資前景最好的市場之一,將吸引其他國家持有人民幣,屆時佔全球外滙比例可逾10%,2030至2040年,人民幣有望與美元、歐元並駕齊驅。
是次參加調查的43家央行官員,總計管理2.4萬億美元的儲備資產,佔全球總量的30%。另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去年第三季末全球官方外儲為7.52萬億美元,第三季已分配儲備額為4.43萬億美元,其中美元儲備總額佔已分配儲備總額的61.65%;歐元佔27.75%;英鎊佔4.34%;日圓佔3.23%。
OECD︰升值助抑長期通脹
貿易規模是人民幣可兌換的關鍵因素,近期人民幣升值成為全球貿易焦點。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副秘書長包潤石表示,OECD正與中國討論人民幣滙率,認為人民幣升值是抑制長期通脹壓力的途徑之一,但決定權在中國。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林和立預測,今年7月人民幣將恢復2005至08年升值速度,之後12個月將緩慢升值3%至5%。
評級機構標準普爾發表「中國是否準備好成為下一超級經濟大國?」報告,預計未來兩三年中國經濟不會明顯下滑,風險亦低,但要維持經濟狀況,將取決於決策者如何扭轉現有經濟失衡以提高投資效率,以及如何對抗經常性資產泡沫風險、產能過剩,以及銀行壞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