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馬頭圍、名鑄、永利街、強拍條例……近日市區重建局成為城中焦點,以上所舉每一項都令人發覺市建局對舊樓舊區的重要性,但同時亦產生疑問,究竟市建局採取怎樣的保育政策?
無可否認近年來市民非常看重保育的工作,所以市建局亦就此進行多項的保育維修工程,最近的項目就是「原汁原味」保留永利街。但此方案的出台亦可看出市建局政策的搖擺不定。由原本的全部清拆,到保留十至十二號三座,到現時的全面保留一至十二號。短短幾年間,永利街的命運由一部電影而改寫,令人懷疑的是市建局的保育政策是否亦因此而改變。
保留準則令人費解
近年來市建局的發展策略,有兩個重點,旅遊及商業。所以既有灣仔和昌大押及藍屋改建為餐廳,又有朗豪坊、名鑄等商業項目的出台。市建局經常強調社區更新最重要的是,要考慮到市民訴求以及與四周融合。
用永利街作為例子,當地居民的訴求,與業主、已搬走的舊街坊、其他市民的意向是否一致?還是有所衝突?當中的平衡點為何?最終的決定性因素又是甚麼?為何因電影得獎的永利街可以「原汁原味」保留,而藍屋、喜帖街就不能夠?它們的分別在哪裏?這種不公平的標準是不是當局應當採取的手法?當局將原區居民的訴求放在甚麼位置?一連串的問題都令人費解。
此外,永利街保育後與社區四周融合的情況亦令人擔憂。現時永利街周圍都是高樓大廈,只剩下這短短的小街道,它應當以怎樣的方式生存下去?現在的情況非常弔詭,業權被市建局所收的座數或許可以由當局作出保育,但私人業權部份卻是未知之數。分開保育會不一致,市建一併處理又有權責問題。到時兩批代表不同利益的族群如何融合將會是一個大疑問。
同樣的例子可見於旺角太子的騎樓式唐樓群。當局的良好意願是將太子的騎樓群發展成為商業及文化用途,但社區對此建議卻是採取保留態度,原因是雖然花墟是深受市民歡迎的地方,卻為居於此處的居民帶來極大困擾,凌晨時分的上落貨噪音、環境衞生問題、阻街問題等等,都令當區居民難以安枕。現在市建局建議保留花墟用途,究竟是解決問題還是製造更多問題,當地居民與其他遊客的看法絕對不一致。
政策制訂需要交代
旅客的需求重要,但原居民的生活更重要,因為他們才是真真實實地每天在社區中生活的一分子。當香港的舊樓越來越多,市建局的角色越來越吃重的時候,如何在政策制訂及標準上有清楚明細的交代,如何在重建、修復、保育、活化方面取得平衡,商業經營、旅遊及居民生活的平衡等更非常重要。政府進一步將強拍門檻降低,市建局的工作會更順暢,但市建局會不會變成一個運用公帑的大型地產發展商,以致發展到市民要疾呼「寧要土發,不要市建」?
陳曉玲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