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處景點,種植滿園的櫻花,園主叫人爬上櫻花樹後勁搖撼,滿天落櫻,氣氛浪漫,供遊人笑嘻嘻在樹下拍照。
傷害生態,製造畫面,只因為收一點門票,在金錢至上的世代,就是這樣的。
民國生活家豐子愷,畫過一幅畫,一個小孩在湖邊折楊柳,母親擺手勸阻,題詩補白。
「道旁楊柳枝,青青不可攀。回看攀折處,傷痕如淚潸。古人愛生物,仁德至今傳。草木未搖落,斧斤不入山。」
豐子愷教導小孩:不要為了一己之喜樂,胡亂攀折樹木。傳說長安灞橋一帶的楊柳,都折得枝傷幹殘,因為灞橋是送別的地方,「應折柳條過三尺」,柳樹成為離別傷感的犧牲。
折柳是因為有情,胡亂搖落一樹的櫻花,只為了呲牙咧嘴哄拍到此一遊的俗照。即使在花叢之間留影,也不必搖撼一棵花樹。「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不要干涉花草的生態,它要凋零的時候,自然會落下。日本人賞櫻,在樹下鋪一塊布,米酒一瓶,知己三兩,讓櫻花自然飄下來。對於品味,日中建立邦交三十年了,時間不短了,日本未能向其鄰國人民及時肩負啟蒙教化的道義責任,實在令人遺憾。
因為賞花之道,日本人最精緻,他們能從生死的哀麗中欣賞無常之態,芳遠益清之境,胡蘭成在《山河歲月》裏說得明白。
古代中國人折柳,是為了思念,即使有實用的功能,也有一番淒絕。美國人發明了電腦、IT、iPhone,手機可以亂照相,中國人的靈魂在高科技裏墮落,是為中國內政,只是令人對這片土地上無辜的芳草感到惋惜。因為買菲林,不必成本,誰都可以舉機亂拍、拍完即可沖洗遺忘。櫻花在這等時代,只有毫無意義地瓣墜香夭。錯不在櫻花,也不在人,錯在造化,如此冷艷的芳菲,生植在一片不宜有花草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