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嘲諷 - 李怡

歷史的嘲諷 - 李怡

汪精衞附日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一年。那時中日戰爭陷於膠着。日本的「三月亡華」計劃無法實現;想用軍事力量壓迫中國投降,又由於中國國土縱深太大,國共政府在西南西北仍有偏安餘地。日本投入中國戰場已增至24個師團,日本國內因軍費負擔而疲累不堪,於是日本公開表示,如蔣介石政府願與日本合作,謀求建立東亞新秩序,則日本準備與它進行中止敵對行動的談判。
中國原來期待日軍侵華會引起第三國干涉,但當時西方列強忙於應付希特勒的西戰場,無暇東顧。眼見第三國干涉無望,而戰爭屢敗,人民飽受摧殘,於是出現主和派聲音。在重慶,主和不被蔣介石接受,汪精衞就在1938年底往越南河內,其時日相近衞文磨提出「日、華、滿互相善鄰,共同防共,經濟合作」三原則。汪在12月29日向重慶發出艷電,主張響應近衞和談。他並請重慶發給護照,準備意見不被接受即去國赴法,誰料他在取得護照第二天,就在39年3月21日發生政治謀殺案,國民黨特工潛入汪租用的住宅,進入卧室亂槍射殺,卻誤中副車,死者是汪之親密伙伴曾仲鳴,曾妻方君璧也身中三彈,幸而不死。這一案件使汪知道蔣介石不會接受他的和平主張,並視之為爭奪權力之行動。但他並沒有因狙擊而退縮,反而更堅定他的和平救國主張,決定自己與日本直接干涉,以穩定淪陷區的人民生活。
這是汪精衞附日的背景。汪派人士如周佛海、金雄白都深信:河內的槍聲打出了一個汪政權。
其後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開闢了東戰場,尤其是兩顆原子彈把日本打敗。但這是後話。誰能說在39年的情勢下,汪的和平主張就等同賣國呢?可惜歷史就是如此地嘲諷。